历经五战,沉寂百年,重新修葺过的大沽炮台如今静静地俯视着眼前的天津新城区。硝烟不再,但炮筒上的锈迹、土台上的弹痕,成了历史的见证。
和这里的很多老人一样,白国友会在枕边给小孙女讲当年的故事,从明代为防倭寇设防,到清代抵御列强置大炮,再到解放后,大沽的一街一巷,一砖一瓦。
“大国海疆”北线记者第三站来到大沽口,瞭望这片曾充满烽火硝烟的津门要塞之地,也认识了一位用手绘地图记录下旧时大沽的老人——白国友。
大沽习俗 追思“高升”
东濒渤海,西邻海河平原,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大沽历来是京津门户、海陆咽喉。白国友家族七代人一直生活在这里。白大爷爱好研习本地历史文化,关于甲午战争,他再熟悉不过了。
120年前,大清属国朝鲜因宫廷动乱请求大清支援,左宝贵奉旨率军抵达汉城,手下骁将袁世凯勇冠三军一鼓荡平内乱,日本闻讯不请自到。李鸿章租用三艘英国商船输兵增援。是年7月23日晨,在大沽船坞码头,海河入海口西北8公里处,1100多名官兵乘“高升”号出发前往牙山。怎料日本间谍石川五一买通中国电报生,窃取了清军出征情报。
1894年7月25日,“高升”号接近牙山,日本海军巡洋舰“浪速”号不期而至,向毫无武装的“高升”号发射了鱼雷,800多名清军和船员葬身大海。此时,中日两国尚未宣战。
现在的大沽人保留着一种习惯,每年阴历七月十四,施放河灯追思故人。白国友说,这就是当年悼念“高升”号留下的。
手绘地图 重拾旧景
时隔一个多世纪,除了重新整修过的大沽炮台遗址、大沽船坞遗址,这里当年的痕迹已不多。并入滨海新区后,白国友记忆中的土坯房被拆成一片瓦砾,原址上又盖起了新楼。
“我要给社会、给后人留下一点大沽的原来面貌。”凭着这样单纯的想法,这位65岁的老人不分日夜地开始工作,一边搜索回忆一边查看文献,最终完成了一幅长1.2米、宽1米的大沽地图。桥南桥北、大沽戏楼、郑家花园、福申街,早已消失的地名被重新拾起,散落在文献中的历史被全景展开。
昔日荒凉的西北大岗,是他和小伙伴们嬉戏游玩之地,如今成了闻名遐迩的响锣湾;旧时的水线渡口,李鸿章建设了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而今渡口已逝,海河隧道指日可待。
地图画好,未及上色,白大爷就把复本捐到了塘沽博物馆。他说,历史文化得一代代传承下去。
滨海新区 美妙前景
从新港船厂退休后,白国友喜欢到处走走看看。滨海新区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楼林立的中心商务区,海风拂面的东疆湾,宛如画卷的中新生态城,散发出浓厚工业气息的南港工业区,到处是热闹的建设场景。
如今的滨海新区拥有世界吞吐量第五的综合性港口和北方最大的航空货运机场;拥有1214平方公里可供开发的盐滩碱地,100多亿吨已探明的渤海海域石油资源和1937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还拥有韩国三星株式会社在海外最大的生产基地——全世界每10部三星智能手机,有8部来自天津滨海。
对新区的发展,白国友很关注,他翻出滨海新区最新的地图,上面的介绍是这样写的:新世纪,滨海新区将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的门户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一新一旧两张地图,刻录下的是国家的变化。
路上随想
天津滨海新区是我们所到之处近两年变化最快的地方,手机的最新导航地图甚至跟不上城市的发展步伐。
听说我们要看他的地图,白国友特地用水彩给地图上了色;知道他的普通话让人听起来吃力,他一趟趟地翻书柜,找文字资料,甚至提前把他知道的甲午故事写在格子纸上。
白国友的地图是用白纸记录大沽旧景,城市建设者是在荒地上描画滨海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