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南上海的奉贤区,相传因孔子弟子言偃来奉贤青溪(今青村)结坛讲学,教化启迪乡民,后世为纪念圣人,以“敬奉贤人、见贤思齐”而得名。浓厚的传统文化经过时代的洗礼,凝练形成了以“敬奉贤人、见贤思齐”为内核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贤文化”。在培育和光大传统文化中,奉贤区从社会发展的基因——家庭出发,充分发掘好家训的教化功能,关注好家风的培育,将原本散落在民间自发的活动培育为区域性长效性文化建设活动。2014年中央和上海市有关部门发起“好家训家风培育”和寻找“海上最美丽家庭”活动后,奉贤区培育与寻找好家训、好家风、好家庭的“三好”活动更加深入全面地展开,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奉贤区文明办与妇联开展的“三好”活动和睦了邻里,凝聚了人心,推动了文明社区建设。社区鼓励居民以家训为座右铭,鞭策居民自律;凸显了家风对楼风、对社风的带动作用。在机关,“三好”活动传播推动着党风政风行风建设。各单位通过党员活动日,工会、妇联和团组织,发动未成年人和父母长辈一起写家训,使展示家训、评议家训、品读家训的过程,成为市民相互学习、交流、借鉴的平台,形成以好家训为荣的风气,提升了干部职工的精气神,增强了单位的文化凝聚力。在学校,“三好”活动的传承促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区教育系统广泛开展了好家训好家风活动,编写了好家训好家风通俗化校本教材,创作了好家训好家风系列漫画,开展好家训好家风故事征文和演讲、书法比赛等活动;小手牵大手,使家训家风进校园进课堂进家庭;开设好家训好家风网站,扩大教育影响力。
奉贤区“三好”活动在群众性文化中凝练,推动了“贤文化”建设。从“家”出发,让好家风好家训从家庭单元辐射到单位到地区,进而覆盖到全社会,通过家庭美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养,促进地区社会文明进步。截止7月,全区共征集家训52000条,家风小故事4996个。
何婉华家庭——
“模范后妈”深受邻里好评
何婉华是柘林镇冯桥新村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2003年,何婉华与丈夫徐纪强结婚时双方都属再婚,不同的是,何婉华未育,再婚后就成了一名继母。都说后妈难当,但何婉华是一位有口皆碑的“模范后妈”,深受家人与邻里的好评。
何婉华的继女第一次面对新妈妈时,眼中充满敌意。当父亲让她叫“妈妈”时,小女孩硬是扭头不睬。当年9月,女儿上一年级,因学校在南桥,离家较远,丈夫原打算让女儿上下学和别人拼车,但何婉华硬要把这项工作包了下来。每天天刚蒙蒙亮,何婉华就起床准备早餐,叫醒女儿,帮她梳洗,骑车载她到车站,再陪女儿换乘两辆公交车到学校。
2003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何婉华的女儿突然发起了高烧,她急忙推醒丈夫叫上车去医院看病。打完点滴回家已是深夜两点多钟,她已累得眼皮直打架,但她担心女儿烧又上来,一直陪到天亮。清晨,当女儿睁开眼,看到满脸憔悴的继母,轻声叫了一声“妈”,何婉华泪流满面。如今,时间走过九年,女儿已初中毕业,一家三口出去时,母女间亲密无间。
丈夫家中还有一位哥哥,因小时候患小儿麻痹症治疗不及时落下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三十多岁也未成家。2003年,何婉华嫁进门后,父母安排他们住新房,小何对父母说:“大哥残疾,这辈子已经很不幸了,新房间宽敞,条件好一点,就让大哥跟我们过吧!再说,你们年纪大了,由我们来照顾他比较合适。”于是,她把残疾大哥接进新房,并且把向南、带阳台的大房间让给大哥,他们夫妻住进向北小房间。
现在公公、婆婆逢人便夸娶到了一位又孝顺、又贤慧的好儿媳,老人的脸上时常乐开了花。
邵根才家庭——
夫妻相伴走过50年收藏路
邵根才是奉贤四团平安人,1958年初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并开始走上收藏之路。妻子沈慧娟,是邵根才的同学,后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无论在求学期间,还是结婚以后,沈慧娟始终默默无闻地支持着丈夫的收藏事业,在邵根才50多年的收藏历程中,成为丈夫最大的精神支柱和左右手。
谈起自己的收藏历程,老邵神采飞扬,他说他搞收藏,收藏的是民生历史。民生收藏,来自百姓,源于生活,小中见大,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工业、农业、铁路、航海、邮政、电信、消防、银行、纺织、电影等一个个专业博物馆相继建立,表明了社会越来越富足越来越文明。各行各业各类票据,随着时代变迁也在不断变化,收集它们就是收集历史。
但是收集的过程真的很艰辛。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第一次发行生肖邮票,景德镇首次把生肖猴的邮票印制在瓷盆上,那时候一个瓷盆要26元,而夫妻俩的工资加起来才70元,每月还要寄20元生活费回老家,当时又正值岳父患上了肺病,正到处借钱看病,所以当他提出要买瓷盆的时候,从来不说二话的妻子反对了,可是他实在舍不得放弃,于是偷偷托了朋友借了钱,咬咬牙买下来,并把瓷盆藏在朋友家,两三年后,家里条件稍微好了才取回来。令人欣慰的是,看到瓷盆,妻子非但没有怪他,反而感到欣慰,总算没有让丈夫留下遗憾。
老邵的妻子是老牌的大学生,文化程度比老邵高。老邵整理藏品撰稿写文时,妻子就成了他的活字典,妻子虽然不太懂收藏,但只要是老邵的文章,她都要读一遍,改正错别字,修改语句。老邵每一次办展览,妻子都是最得力的助手。
老邵这一生,一直在精心收藏、用心展览、热心捐赠、潜心研究,而家人无疑是他最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
奉贤古家训节选
谢氏家训
孝父母,敬长工,和兄弟,正妻妾,择婚姻,教子孙,亲君子,远匪人,尚读书,敬字纸,勤农亩,防饥馑,输国课,积阴德,戒奢侈,毋乡党,哀茕独,重祠宇,志坟墓。
卫氏家训
尊者敬以接之,卑者爱以抚之。贫者不教,日后顽愚;富有不教,日趋骄惰;义理不明,心志卤莽。
傅氏家训
忠孝节义,道德文章,仁慈廉让,温俭恭良。
周氏家训
殷勤尊圣训,笃信守贤文。礼乐千秋仰,图书万古存。居身恭俭让,处世厚谦温。报国忠廉节,传家孝义纯。
庄氏家训
孝友明德,仁礼正心,日勤修省,世守斯箴。
朱氏家训
静心读书,静心学业,不论仕农工商,都是到发达的路径;存好心,做好事,熬吃俭用,安分守己,便是到长久的路径。
金氏家训
座有善士,其家必兴;门有杂宾,其家必败。
王氏家训
以富贵得禄服多众,多众服之浅;以伦常纪律服多众,多众服之深。
赵氏家训
敦孝弟,笃宗族,予职业,务勤俭,崇德行,摈匪类,行庆吊,恤患难,守训言,严劝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