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俄罗斯朋友、女作家伊琳娜·拉克莎已经79岁了。她的丈夫30多年前就去世了,唯一的女儿也不住在一起。当年我在俄罗斯留学时,恰逢苏联解体、经济动荡,她一直照顾我,请我到家里做客、吃饭,为我改论文,还开车带我到她郊外别墅度假。
这些年来,我很担心,伊琳娜的生活谁来照料?这次在莫斯科见到伊琳娜,她确实老了,髋关节换过了,一只眼睛因青光眼而失明,心脏装了支架,车是开不动了,出门也很困难,但她的精神状态很好,依然每天写作。我看到,她家里整洁如故,她还端出不少菜,以及水果、蛋糕来招待我们。
“这些东西,都是一位女士帮我买来的。”伊琳娜告诉我,这位女士每周两次代购食品、日用品,只要提前打电话告知要买的东西,到时她就会送上门。另外有一位女士,每周一次帮她打扫卫生,还陪同她去看病、给丈夫扫墓。这两位女士的服务都是免费的。原来,俄罗斯有一套专门的“助老计划”,所有有需求的老人都能得到这样的帮助。
听下来,这个“助老计划”跟上海的居家养老有点相似。只不过,俄罗斯的“助老计划”是政府全买单的。近年来俄罗斯国力增强,老人的福利也不断提高。我听说,在俄罗斯,到了80岁,养老金还有提高。另外,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住养老院也是免费的。
事实上,第一位为伊琳娜代购食品的女士,自家有轿车,条件并不差,出于热心为邻居做些事,类似于我们的志愿者。第二位女士,与上海的“居家养老服务员”很相似,通过服务领取工资,提供老人最需要的服务。
我由此联想到,上海的市、区政府用于养老的财政支出也很大,但如何把经费用在刀口上,值得进一步研究。比如为了解独居老人健康情况,一些区、街道专门成立队伍,或政府购买服务,上门或电话问候,而老人对这样的“问候”并不欢迎。又如,现在有不少社会组织每年获得数额可观的为老服务经费,但他们的服务是不是老人所急需的呢?如果将这些财政经费好好筹划一下,再发挥好志愿者的作用,伊琳娜能享受到的免费服务,上海老人说不定也可以获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