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二代”技能多多
在松江,年轻人为何愿意接班?仅仅一笔收入账单,就有不小的吸引力。统计显示,自2007年,松江探索“家庭农场”经营模式至今,家庭农场户均年收入从5万元攀升至10万余元左右,部分种养结合户收入可至15万余元。
如果还有其他技能在身,懂经营,精营销,掌握生态种田的技术,或者成为了机械操作的能手,还有可能收入翻番。
不少年轻的农场主们找到了施展才华的平台。泖港镇34岁的“农二代”李春风,边种田,边养猪,还兼做农机手。一到农忙时节,不少人焦急地请“外援”,他却三者兼顾,得心应手,村里人夸他是“了不起的能人”。如今李春风有30余万元“年薪”。
郊区“种田”成时尚
在另一位成功接班的新农场主孙红荣看来,相比市中心快节奏的工作模式,“农民职业”中一年两季“农忙”和“农闲”的生活方式更符合自己的个性。“农闲时,在松江城区的家里,听听音乐,喝喝茶,或者去打一场高尔夫。”在记者面前,这个穿着白衬衫、牛仔裤,背着一款名牌包的小伙子,更有现代农场主的“范儿”。如他所想,在都市的郊区“种田”,成了一种时尚。在劳作了一天之后,并不耽误和朋友们在城区继续生活、休闲、娱乐。
“子承父业,可以让家庭农场的发展更稳,基础更扎实,并有着天然的资源优势——父辈虽然退休,但作为家庭的一员,凭借丰富的耕作经验,仍然会进行重要的协助和指导。”封坚强说。而相比父辈,“农二代”大多学历更高,知识储备和视野广,市场意识也强。截至今年4月,松江区几乎所有“农二代”都在学习或已经掌握了农业机械操作能力,他们对新科技、新技术所能带来的劳作改善,表现出了强烈兴趣。
无需忧“后继乏人”
“后继乏人的问题无需担忧。”封坚强说。在这背后,是政策的支持。规范“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制度,在保障土地资源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通过民主程序将土地流转给更多想种田、能种田、种好田的人,同时,激发更多农场主在经营中获得更好收益。
通讯员 贾佳 本报记者 朱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