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匹马为何如此闹心
说起赵祝平对城市管理的思路,不能不提“十三匹马”的故事。
马年伊始,有媒体曝光闵行一居民小区附近违法搭建的养马场扰民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一事。经核实,闵行区联动中心先后5次受理并派转相关单位和部门处理,相关部门和单位无一例外都在规定时限内作了答复和处理,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此事。
赵祝平坦言,这件事对整个闵行来说,可能算不上是头等事和要紧事。然而,每每想起事情的解决过程,却让他如鲠在喉。从这一事件处置过程来分析,至少折射出我们一些政府部门和干部在作风上存在的四个“推”现象:一是往上面“推”。面对新事物、新问题时习惯先请示上级部门,在得到认可的答复后,不是去想自己还可以做些什么,而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二是往下面“推”。政府工作经常提到“条块联动、以块为主”,一旦真的遇到管理职责和执法边界模糊情况时,几乎清一色由基层一线兜进。三是往横向“推”。当群众遇到急难愁问题需要“主攻手”站出来时,有些部门却经常退避三舍、礼让三分,心里盘算着最好让其他部门唱主角,自己唱配角。四是往本本“推”。看似对照法律法规依法行政、按章办事,实则不是去找干成事的方法,而是找办不成事的理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四个“推”犹如四堵冷冰冰的高墙,生生地在群众百姓和政府部门间设置了令人心寒的隔阂。“现在有些干部怕认真、躲认真,到假认真、不会认真,这是我不满意的。”
“知屋漏者在宇下”。群众对冷暖甘苦感受最深刻,对民生问题最有发言权。倘若违法搭建的养马场长时间存在于我们自己或亲人家的门口,每天发出恶臭阵阵和马嘶声声,我们会怎么看?
整合各类群众诉求
2010年开始,闵行区推行城市综合管理“大联动”机制,统一整合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资源,整合各类群众诉求来源。
比如投诉比较集中的违法建筑问题,闵行区的应对机制是六个“快”、三个“2”:快发现、快到场、快判定、快派单、快谈话、快处置。违法建筑类(在建)案件接诉后,20分钟内派发承办单位,承办单位2小时内到达现场,24小时内开具催告书,7天后未拆除的开具《强制拆除决定书》。而且,在案件办理的整个时间段内,及时与投诉人进行沟通,确保市民的合理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又比如乱设摊问题,闵行区尝试建立了24个疏导点,改堵为疏。
怎样评估工作效果?闵行区除了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定期对大联动平台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凡“红灯”超时案件较多、处置不力的,由闵行区政府督查室会同闵行区联动中心发放整改通知书;同时完善绩效考评制度,协同区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红灯警示、个案催办、绩效排名、督办警示、媒体监督、社会评价、年度考评、行政问责为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
本报记者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