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门面房称“工厂店”
昨天,记者前往位于松江玉树路附近的一家号称每件羽绒服仅卖100元的“工厂店”,店面开设在一家原先经营家居软装的店铺内。只见堆放在地上的羽绒服有半人高,大多挂着各种品牌吊牌,看起来颇为正规,除了用料成分,吊牌上还标着原价499元等字样。一堆堆衣服间只留下一根狭窄的走道,顾客正在从衣服堆中“淘”宝贝。
记者询问店员这些货品是不是专柜货时,一名店员答:“我也不知道,老板进了货我们就卖。”记者追问,若出现质量问题能够退换货吗?对方答道:“走出这扇门,你手里的衣服就和我们没关系了。”随后还反问,“100元一件的衣服你还想退换?”当记者掏出手机准备拍照时,被店员厉声阻止。
据了解,“工厂店”源于欧美国家,指的是采用从工厂直接到消费者的销售模式,开设直营店,通常有诱人的折扣。然而,这些活跃在松江等地的大小“工厂店”却只有少数是这种正规的品牌折扣店,大部分“工厂店”都设在工业园区内。有的生产型企业在厂区内开辟一个展厅,摆放货品供顾客挑选,有的甚至连像样的“门面”都没有,仅仅租用一间房子甚至是办公房、仓库等场所经营生意。
用地商标均涉嫌违规
采访中,一些街镇经贸科室的负责人透露,除了一些开在商业区的正规品牌工厂店外,像这些随便开在厂区的临时折扣店都存在违规用地的争议。这种“工厂店”的雏形是企业为部分高端、私人客户提供打版、试穿等特殊服务的场地,不涉及销售等商业行为。如今,生产型企业打政策的“擦边球”进行面向社会的销售行为,而这些企业的厂房是工业用地,在这类用地上进行商业行为,涉嫌违规用地。然而,在鼓励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工厂店”纷纷冒芽,用地属性也成了“灰色地带”。
此外,这类所谓的“工厂店”所售货品的品牌商标权也是另一个问题,尤其是一些打着“尾单”“厂货”旗号开设“工厂店”的代加工企业。比如,上家发出100件货物订单,下家代加工厂制作了120件。如果代加工厂将这一批剩下的20件或许存在瑕疵等的“尾单”货品卖给消费者,是否涉嫌侵权?对此,工商部门表示,必须参照双方签署的代加工委托合同,一旦上家企业要求将“尾单”全部销毁,若下家再面向消费者进行销售,就是侵权行为。
维权遭遇霸王条款
对消费者来说,若在这类“工厂店”买到了瑕疵品,事后维权也成为问题。“只要店家是直接面向消费者,消费者就有退换货的权利。”工商部门表示,开出“不退不换”的霸王条款的店铺并非个案。工商松江分局车墩工商所今年曾启动针对这类“工厂店”的专项整治,查处了无证经营、虚假宣传、霸王条款等5件违规案例。
“准入门槛低,导致部分店鱼龙混杂。”工商部门介绍,但凡手头拥有货源,“前店后工厂”形式的“工厂店”开设起来就很容易。然而,从监管的角度来说,大部分店都位于比较隐蔽的工业区内,有的流动性较大,一旦遇上消费纠纷,消费者大多会因价格低廉而不愿意花时间精力进行维权,这也使得一些无良店铺容易逃避检查和处罚。为此,工商部门提醒消费者,去“工厂店”购物应看清商家资质,不要被厂家混淆了“工厂店”的概念,以免因贪图便宜而导致事后维权难。
本报记者 左妍 通讯员 孙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