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新民教育/教育万象
     
本版列表新闻
~~~学生规划未来进入实质性轻“应试”重“素质”阶段
     
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考“新政”引起诸多积极反应
学生规划未来进入实质性轻“应试”重“素质”阶段
王蔚 陆梓华
■ 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的“datavideo杯”上海市青少年校园电视EFP多机位创作实践活动决赛,以一台学生舞台节目为拍摄内容,由一名导播通过现场调度三个摄像机的机位、角度、方向和拍摄的画面内容和影视论坛PPT计算机信号等进行现场切换编辑合成并输出作品的形式展开,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真刀真枪”地掌握实际技能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影报道
  本报记者 王蔚 陆梓华

  上周,教育部就未来的高考改革出台了四个配套措施,分别涉及学业考和综合素质测评等。消息传出后在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特别中学教育如何真正从“应试”走向素质提升,更是在短短一周内引起了各界的广泛探讨。

  话题1 职业生涯规划始于中学

  【背景】 12月18日晚上,国内著名职业规划机构——向阳生涯管理咨询集团联合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举行2014“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高中校长论坛。向阳生涯董事长洪向阳老师说,高考改革对各校的要求是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兴趣特长,因此,在高中开展广泛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让学生及早地做好职业规划,树立职业规划的意识,让高中老师了解职业规划,掌握职业规划的技术,这些都会是今后高中教育工作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生涯导航需家校携手

  高中三年,如何为今后30年甚至更长的人生找准方向,拓宽眼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徐向东认为,学校应该做一些“家庭中无法做到的事”,家长则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成为学校的“补充师资”。

  徐向东介绍,该校开设了“生涯规划课程”、“课题式综合学习”、“仰晖讲坛”、“课题研究”、“模拟社区”、“生涯活动”、“社团体验”、“中职技能实践”、“职业实习基地”等,还建立了工程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财经、医学等在内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整合“课程学习+课题研究+实践体验+测评反馈”的生涯教育模式。通过“学生生涯自主发展规划指导”信息系统,交大附中为学生建立了“生涯发展档案”,为学生提供职业倾向测评与个性化生涯规划指导。

  “如果能得到家长配合,会在高中生生涯发展方面起到极大促进作用。”徐向东建议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合理的选择。同时他也希望,来自各行各业的家长资源可以成为师资队伍的补充。 

  生涯规划≠文理分科

  “学生在高中阶段不可能就确定好自己的专业方向,不能将生涯规划变成另一种文理分科。”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严一平说。如何设置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不足,是摆在高中教育面前的课题。

  该校科研室主任徐明介绍,从2013年开始,该校在创新素养班率先开展了创造力素养课程,9门学科教师携手开发,轮番上阵,每周两课时为学生带来不同板块的内容。物理中的数学方法、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化学与化工、水环境科学实验……看似相互无关的科目都被重新整合,形成“跨学科”课题,提升学生科技为生活服务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从本学期起,创造力课程将向全体学生推广。徐明说,这门课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知道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在哪,擅长什么,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补课”,为将来的专业规划做好准备。

  话题2 语文课不该上得太“时髦”

  【背景】 12月20日至21日,首届语文教育论坛“百年语文的回顾与展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由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主办,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协办。近百名语文教育研究者和语文教师就“课程与评价”、“阅读与写作”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不该美化民国教材

  民国时期的教材到底什么样?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率先炮轰当下语文界兴起的一股鼓吹民国教材风。

  今年78岁的孙绍振说:“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民国的语文课本比今天的编得好。还有一些学者在鼓吹,民国教材选的都是美文,在选文上也比今天要高明。幸亏我在民国时期上过学,当时学的很多东西也还记得。”他回忆说,自己读小学四年级时,第一课就是蒋介石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当时选的哪里是美文,大量课文是时文!从今天的眼光来打量,这些选文不仅没有文学性、不贴近生活,而且有些还夹带着方言,让人读来有些摸不着头脑。“美化民国时期的课文是胡扯,毕竟当时很多批判的文章今天还在呢!”

  多媒体会误伤阅读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说,他最近到一所中学听课,没有黑板,就用先进的多媒体屏幕,需要什么照片或材料,只需在上面点一下就都出来了。比如讲曹操的《观沧海》,什么作者介绍、作品背景、字词注释、思想意义、艺术手法等等,全都是从网上下载拼凑的,老师讲到哪里,在屏幕上点一下,就都出来了。

  “现在的语文课不断穿插使用多媒体,虽然很直观,可是把课文讲解与阅读切割得零碎了。学生的阅读被挤压了,文字的感受与想象给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过多依赖多媒体,还会制约老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很多老师得了“百度依赖征”,什么都依赖网上给结论,有结论没过程,思想容易碎片化、拼贴化。温儒敏甚至表示,在语文课上滥用多媒体会伤害孩子的阅读兴趣。“语文课还是不要太时髦了。”

  话题3 小语种不重蹈“应试”覆辙

  【背景】 由市教委牵头,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多语种考试评价中心近日在甘泉外国语中学竣工,将于2015年全面启用。该中心将以信息化为手段,实现考试全过程的标准化、自动化、精细化。那么,此举是否意味着小语种在未来的基础教育中所占的分量会越来越重呢? 

  2013年6月,甘泉外国语中学就成立了“多语种翻译实训中心”,并在同年7月面向在校生正式开设了第一期日语口译基础课程。口译班学员朱徐为同学获得2014年世界高中生日语演讲大赛的冠军。就在前不久,该校高三德语班7名同学参加了《2014-15年国际德语语言水平等级口语考试(DSD考试)》,全部取得了口语最高级别(C1级别)的好成绩。

  目前,上海开设小语种的中学有不少,但真正列入必修课且作为学生升学考语种的学校并不多。甘泉外国中学算是小语种门类十分齐全的学校之一,甚至还将开设泰语、希伯来语、芬兰语等二外课程。按照教育界约定俗成,小语种是指除英语以外的所有外语种类,在上海的基础教育领域,主要是指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俄语、韩语等。以上海为例,每年高考生约近五万人,但真正参加小语种考试的,仅有四百人左右,其中,甘泉的学生又占据了大部分。

  近年来,我国与一些欧美之外的非英语国家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交流越来越频繁,小语种人才的身价也在不断往上翻。比如西班牙语,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除了在西班牙本土,南美洲还有19个国家都说西班牙语。我国与南美国家交往的增多,自然带动了西班牙语的走红。再比如法语,2004年我国的“法国文化年”,使法语热开始升温,而这两年因为我国在非洲市场大举投资,非洲大部分国家用法语,法语人才就更加紧俏起来。而韩语人才的紧缺,则是由于近几年中韩关系从经贸领域到文化产业、科学技术、教育、艺术和体育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 

  不过,在甘泉外国语中学校长刘国华看来,开设小语种不能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而应该把培养目标界定为“有教养、有个性、有竞争力、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人”,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服务。

  话题4 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

  【背景】 由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办公室、市终身教育研究会主办,杨浦区社区学院承办的“整合社会资源,融入社区治理”上海论坛近日举行。通过多年的实践,本市已为广大市民搭建了终身学习的服务平台,各种教育项目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细胞”,形成了“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可喜局面。然而,社区教育如何突破大伯大妈学员的局限,如何在未来高考变局中更好地承担青少年综合素养培养与评价的重任,正在为业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2011年底,“社区教育超市”在杨浦区开张,这是一个高校与社区对接的虚拟平台。从那时开始,复旦大学的30位教师成为志愿者,他们接收了社区里的100位“学习护照”持有者走进课堂,和大学生们一起听课学习。这些教师中有7位教授、12位副教授,开设的课程有“先秦诸子美学思想与文化”等30门课程,其中有3门还是复旦的校级精品课程。这样的课程很受社区居民的欢迎,不仅有退休老人、企业白领报名,还吸引了辖区内的中学生们踊跃参与旁听。随着高考“新政”的出台,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会越来越宽,对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那么,类似这样由名牌高校教授执教的课程,能否给青少年开出“专场”,成为他们课余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呢?同样,普陀区真如镇为居民们编写了乡土教材,新建了镇史馆,还将区域内的特色文化申报了非遗项目。目前,一批大学的专家学者被吸引到了真如镇,在社区里开设“国学系列大讲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市民的文化学习之中。

  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姚爱芳说,其实现在社区里的优质课程众多,完全可以有组织地向区域内的中小学生开放,还有在全市建立的各个终身教育体验基地,其中的一些创意手工活动,对青少年是很有吸引力的,也可以作为他们拓展素质、培养兴趣爱好的场所。

  话题5 体育既学专项又练技能

  【背景】 12月21日,由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体操协会主办的“首家快乐体操俱乐部教学示范点英士博授牌仪式”在江苏省常州市成功举行。据悉,该快乐体操项目目前也已与上海的多所学校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携手推广快乐体操项目走进上海的校园。同时,上海市体操协会正在制定场馆改造计划,积极推进英士博快乐体操俱乐部于2015年落地上海,让更多上海的青少年有机会参与到快乐体操的运动和学习中。

  联想此前“足球进校园计划”,不久的将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融入中小学校。这也是此次高考改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应有议题。

  我国已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快乐体操”开始走近大众视野。作为加拿大品牌,英士博为了适应中国孩子身体素质及学习情况,特别研发出针对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发育和心理特点的课程系统,通过场馆内快乐体操课程的系统锻炼,全方位权衡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身体协调性、体能以及语言能力。据悉,为在青少年中普及和推广快乐体操,国家体育总局体操中心日前下发了《全国快乐体操等级锻炼标准》(试用版)。该《标准》将作为儿童和青少年进行体操基本训练的动作练习内容和体操锻炼的通级标准。

  除了体操,已经落户申城校园的热门体育项目当属足球。12月7日,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表示,发展校园足球的目标是培养出一大批会踢足球的律师、科学家、数学家、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可以涌现出一大批有着很高文化素养的优秀足球运动员。他强调,校园足球只是校园体育改革1+X中的那个1,这个1将来可以是篮球、排球、武术、羽毛球……目前,国家力推的校园足球,就是希望以此带动学校体育改革的模式。“这个模式就是一校一品的体育改革模式。”王登峰说,“将来所有的体育课都要教孩子两样东西:1+X。1是一个专项,所有的孩子每周一节体育课都要学,不断地提高技能水平。X是基本的运动技能,就是跑、跳、投,他们身体的灵活性、灵敏性。希望通过校园足球作为一个突破口,做出经验,推广到其他运动上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安居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化新闻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上海新城区
   第A24版: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6版:时令/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专版/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教育万象
   第B04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6版:招生培训/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招生移民
   第B08版:移民热点/新民教育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1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16版:年度评选/汽车周刊
高考“新政”引起诸多积极反应
新民晚报新民教育/教育万象B03高考“新政”引起诸多积极反应 2014-12-24 2 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