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维夫市属的卡梅尔剧院总经理热情招待剧组并主动提出合作意向;以色列国家剧院——哈比马剧院艺术总监在提出合作之前,还讲述了她先父在上海的经历,并委托剧组帮她在上海找到他生活的痕迹。有相关信息可提供的读者,可以直接联系本报。
露丝· 托恩·门德尔森是哈比马剧院艺术部和国际交流部总监,祖上是居住在德国的犹太人。她一头短而曲卷的金发,穿着咖啡色系的裙装,戴着同色系眼镜。在正式谈合作之前,她主动表示要先表达一下个人情感:“我看到中国人就很激动,更别说是来自上海的朋友了。”原来,她的父亲威利·托恩教授,正是当年第一批抵达上海的犹太人。因为她6岁时,父亲就在瑞士过世了,所以她对其的主要印象来自母亲的描述——而母亲已经患上了阿茨海默症,记忆模糊,所以从没见过父亲本人的她,有着不解的心结。
据她透露,父亲十分擅长语言,不仅会说汉语、藏语还会印度语等,同时,家中有很多东南亚的收藏品,例如日本浮世绘、中国鼻烟壶等等。当欧洲反犹情绪日益严重之际,父亲几乎变卖了大部分藏品才换来一张通行证,来到上海。他在大学里教授文学的同时,还在上海犹太会堂担任讲师,并开设了亚洲学堂、以色列神学院等。以色列建国之后,他于1949年起在巴塞雷尔博物馆、特拉维夫博物馆等担任要职。露丝说,他与母亲的相遇,也是因为中国艺术。当时,博物馆要策划一个中国主题藏品展。有人向威利推荐了一个姑娘:“她家里有很多中国古董。于是,爸爸就敲开了妈妈的门……”
只是如今,妈妈在患上阿茨海默症之前,就把家中有关父亲的手稿、藏品等遗物捐给了位于美国纽约的德国犹太人纪念馆。使得日益想更深入了解父亲的露丝,特别想问问看上海是否还能找到与他相关的物件。此时,《犹太人在上海》的导演徐俊,亮出一幅海报。海报右下角,有着外白渡桥的剪影。他指着这座桥对露丝说:“当年,您父亲很有可能就走过这座桥。”说着,他还用手指顺着桥比划了一下。这句话和这个动作,引发了同为戏剧家的露丝的联想,她情感的阀门被打开了,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情绪平复后,她询问,是否可以委托剧组在上海再找找与父亲相关的痕迹:“那么多年前,父亲来到上海;这么多年后,你们来到以色列,要排演一部关于我父亲那一代犹太人的故事——这真是命运啊!”最后,她表示,剧组如果在以色列需要什么帮助,她都会竭尽全力。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