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新民观察·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助老模式面临后继乏人困境
~~~“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助老模式面临后继乏人困境
~~~“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助老模式面临后继乏人困境
~~~“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助老模式面临后继乏人困境
~~~“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助老模式面临后继乏人困境
~~~“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助老模式面临后继乏人困境
     
2015年09月1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老助老为何“接力棒”传承难?
“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助老模式面临后继乏人困境
江跃中 顾武
  “老有所养”,靠子女家庭,也靠社会力量。在闸北区彭浦镇白遗桥永灵小区,就有由社会力量建立的一支“爱心手牵手”助老服务队,队员均为居住在小区内50岁至65岁左右的低龄老人,结对服务小区内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上月底,“爱心手牵手”助老服务队以为小区80岁以上“高龄老人”过第30次集体生日的形式,纪念服务队成立10周年。在喜庆的时刻,市十佳优秀志愿者、助老服务队发起人林元珍却愁容满面:“按理说,我们这支队伍应该发展壮大的,可现在后继乏人,‘接力棒’少有人接,高龄老人数量倒是在不断增加,怎么办啊?”

  据记者了解,在全市各社区,“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志愿者队伍,不少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照顾高龄老人

  白遗桥居民区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原白遗桥村村民。小区居民之间不但十分熟悉,而且长寿者众多。2005年春节前,58岁的退休职工林元珍,在与居民们聊天中得知,小区许多“高龄老人”,因独居或子女小辈忙于工作,没人照料,平时生活单调孤寂,有的老人因此精神抑郁、生活悲观。为了让老人们的生活过得舒畅一些,林元珍与平时一起参加戏曲表演、体育健身活动的“低龄老人”们商议:“我们都是60岁上下的人,身体都好,何不成立一支队伍,服务年纪大的老人?”大家都表示赞同。

  2005年6月,白遗桥永灵小区“爱心手牵手”志愿者助老服务队诞生,宗旨是组织“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服务队一开始只有10多人,后来增至30多人,结对服务的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则为70余人。队员们除了每周固定到结对老人家里帮助打扫卫生、烧煮饭菜、读报聊天外,还在重阳、春节等节日里,将老人们接到小区老年活动室,开展戏曲表演、聊天谈心、游戏联欢等活动,并送上羊毛围巾和护脖套等生活用品。队员们每年自掏腰包,集资买来奶油蛋糕、长寿面、美味菜肴,分批为高龄老人过集体生日。94岁的沈杏婻老人告诉记者:“元珍伊拉晓得阿拉咬不动红烧大排,特地多做了几只鲜嫩的荷包蛋,还喂我吃,真贴心!” 据统计,“爱心手牵手”助老服务队成立以来,为“高龄老人”举办各类活动逾200次。

  接班人越来越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助老服务队队员们的岁数也都上去了,像队员周全根今年已经78岁,队员刘秀英已经70岁,林元珍自己也已经68岁了。眼看着队员们渐渐年老体衰,力不从心,而小区里的“高龄老人”越来越多,林元珍十分焦急,她和同伴们不断物色小区内已经退休的60岁左右的接班人。经过苦口婆心做工作,目前已有几位居民表示愿意加入队伍,但这些只是杯水车薪。令林元珍他们无奈的是,一些已经退休的中老年居民,还硬要服务队与自己的高龄父母结对,而当林元珍提出希望他们亦成为服务队队员时,“低龄老人”以“要带孙子”,“没空”等话来回绝。

  林元珍告诉记者,现在一些退休不久的“低龄老人”,很“想得穿”,主张退休后“要享受人生”,丰富退休生活。也有一些“低龄老人”,专注于照顾儿女、孙辈等自家事等。“这些都没有错,无可指责,我想说的是,除了享受人生,是不是还应该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比如加入助老服务队奉献爱心等。”林元珍的话也很实惠,她说:“我们都会老去,成为‘高龄老人’后,同样需要‘低龄老人’来照顾我们。”

  助老应获“奖励”

  居家养老是目前最适合社会现状和老年人自身意愿的养老方式,但仅仅依靠家庭自身力量与资源的养老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老人的需要。一直提倡推广“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助老模式的市人口计生委原主任谢玲丽,几年前就提出在社区成立独生子女老年父母志愿者工作室,培育和发展更多的低龄老年社工、义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给予其适当的津贴,使其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她认为,应当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给予这一助老模式大力支持,“一方面要在社会上积极倡导‘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志愿者的奉献精神,进行宣扬褒奖和激励,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吸引、鼓励‘低龄老人’的参与;一方面也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为‘低龄老人’志愿者免费提供人身伤害意外险和意外伤害医疗费用补偿等,采取多种措施扶持助老事业。”

  今年初,市政协委员季萍萍、傅燕君和迟黎明提交“关于支持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完善社区助老志愿者队伍发展的机制,搭建社区志愿者的统一平台,把志愿者活动经费纳入基层财政预算,建立志愿者招募、培训、服务、评估、激励等体系。以老助老的服务模式,成本低,效果好,要使其“良性循环”,不断发展。对助老志愿者的付出,应给予适当回馈,如对为老服务的老人,可优先进入学额紧张的市、区级老年大学等。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新光认为,上海是在全国率先进入老龄化的城市,做好志愿者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创新理念,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志愿者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以社区治理的理念,指导志愿者居家养老服务常态化:引入多元社区居家养老主体,保证志愿者队伍吐故纳新。探索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志愿者队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社区建设机制,将重点引导培育一批社区养老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区养老服务。

  本报记者 江跃中  

  特约通讯员 顾武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话题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跨界
   第A12版:互动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B04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5版:金融城/上市公司/金市汇市
   第B06版:热点解读/金融城
   第B07版:金融城/证券服务
   第B08版:家装专版
   第B09版:金融城/理念分享
   第B10版:基金纵横/金融城
   第B11版:金融城/大数据分析
   第B12版:互联网金融/金融城
   第B13版:金融城/房产在线
   第B14版:金融城周报/金融城
   第B15版:金融城/彩票世界
   第B16版:个人理财/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音乐时空
   第C04版:海外传真/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C09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娱台历
   第C10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第C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展厅
   第C12版:拍卖/国家艺术杂志
   第C13版:国家艺术杂志/专版
   第C14版:夜光杯
   第C15版:夜光杯
   第C16版:阅读/连载
以老助老为何“接力棒”传承难?
集装箱船巨无霸“郑和”号完工
促进上海国际 航运中心功能提升
用创新和科技推动全球经济
杨雄会见 毛里塔尼亚总统
上海选手得分暂居前五
新民晚报新民观察·要闻A03以老助老为何“接力棒”传承难? 2015-09-12 2 2015年09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