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因为我曾是一位记者
张巧巧
  张巧巧

  2016年——奉贤广播电台成立60周年、奉贤电视台开播20周年。蓦然发觉,这三个时间数字都是“逢双”的。常说:“逢双”则喜,喜事终于来了。我这位近七十岁的老太太沉浸在幸福之中——因为我是一名奉贤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记者!

  当年的广播电台没有一辆采访车,我们就骑着自行车到基层采访。而更多的是到镇里农村,我们只能靠公共汽车了。为了多一点时间采访,我会起早到汽车站,乘上头班车,到镇广播站借辆自行车,骑车奔忙在村头乡间。遇到田野小径,自行车也失去功能,无奈只好推车前进。有时候遭遇烈日酷暑、狂风暴雨,有时候连午饭都不能保证。但我和同事们都咬咬牙,挺过来了。因为肩负的那份使命,还有自己对新闻事业的深情。

  1994年底,我去农村采访,听到几个农民在议论一件事:村里一位老人去世后,把全部财产留给出嫁了的女儿,而不给三个儿子,并在临终前请有关部门对遗嘱作了公证。因为老人生前患病期间全靠女儿照顾。凭着职业敏感,我认识到这一事件不仅意味着“遗产传儿不传女”的农村旧传统已经发生变化,而且也说明农民开始懂得用法律来解决家庭财产问题。这对于当前农村法制教育有着深刻的意义。经过核实与采访,我很快撰写了小故事《女儿继承遗产 儿子分文没有》,播出后群众反响强烈。于是,我决定继续策划报道类似题材的新闻,用农民身边的故事来教育农民懂法学法。

  之后,我在县公证处了解到一个很有新闻价值的事。新寺镇一小伙子和奉新镇一姑娘恋爱并准备结婚,由于女方是家中长女,想让小伙子上门入赘。而男方又是独子,父母也不舍得。于是,双方父母出资在镇上买了一套新房,并作了“婚前财产”公证。我迅速登门采访了这对新婚夫妻,并撰写了录音报道《未进洞房 先进公证处》。播出后不少听众来电,都说这是一件新鲜事,很受启发。接着,我又策划采用述评形式撰写作品《为“公证”进入农家叫好》,从传统文化、道德观念、法律等角度对这两件事以及目前农村中相关违法现象进行了剖析,从而提出了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要继续深入农村普法教育,必须把与男女老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法律知识送进千家万户,让农民真正懂得依法办事的道理。该作品播出后,社会各界反映良好,对本县农村普法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还获得了很多奖项。之后,一些新闻作品、通讯、报告文学以及论文等也相继被市级电台、报刊杂志录用。

  做自己热爱的事业,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一。我很幸运,得到了这份幸福。因为我曾是一名新闻记者,因为我永远热爱着新闻事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广告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时政·要闻
   第A05版:新民眼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评论/随笔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阳光天地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4版:专版/文体新闻
   第A25版:专版
   第A26版:家装专版
   第A27版:财经新闻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专版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5版:新民法谭
   第B06版:新民法谭
   第B07版:新民法谭
   第B08版:家装专版
麦口上的面香
俄罗斯男人的表情
因为我曾是一位记者
苏舜钦之悖
美丽的传统建筑
看焰火等降落伞 剪影
扫一扫
“轻俏”或“轻佻”
今宵灯谜
新民晚报夜光杯A29因为我曾是一位记者 2015-10-16 2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