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科学护照,小学生们正在文明观展寻宝;初中生人手一份“绿螺欢乐多”学习单,要去候鸟驿站找一找哪些鸟在上海过冬;高中生学做植物学家,学习怎样采集一棵龙胆草……到博物馆里去上课,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每个孩子都兴致勃勃,心里装着各自的科学任务,在博物馆里跑上跑下,忙着寻找与发现。
青少年是科普场馆主要的参观人群和教育对象,让科技馆、博物馆不仅仅是亲子休闲的旅游景点,更成为孩子最爱的科学课堂,一直是上海自然馆的“科普梦”。早在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建设过程中,馆方就意识到博物馆的科学教育功能,考虑了教育场所和配套活动。今年开始,上海科技馆与市教委联合启动的“馆校合作”项目将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彻底向学校开放。
“在美国,博物馆课堂非常普及又广受欢迎,主要原因是博物馆和学校一道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新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在博物馆上,更深入中小学校的教学中,在同一课程体系下,博物馆课堂和校园课堂深度融合。”上海科技馆展示服务处处长顾洁燕说,“馆校合作”项目就是想在博物馆和学校课堂之间架起深度协作的桥梁,主要包括“博老师研习会”“校本课程征集”“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和“实习研究员”,旨在吸引学校老师依托博物馆庞大而丰富的自然科学资源,开发一系列校本课程。
今年1月,“校本课程征集”启动,截至目前已征集到150多个校本课程项目,上通天文下至地理,自然物理人文社科几乎无所不包。“接下来,我们将和老师逐一沟通参选课程,希望寻找到既可以深入校园,又能充分运用博物馆资源的课程,搭建起学生爱玩、老师爱上的博物馆课堂。”
如何才能吸引更多老师加入“博物馆课堂”的课程开发呢?“博老师研习会”是一个高效“训练营”。参与者可以到上海科技馆和自博馆体验教育活动,依托两馆丰富的展览教育资源,通过观摩场馆资源、参与课件实施、专家对话,以及探讨课程设计等形式,让成员以教师的专业视角,结合工作经验,和馆方工作人员共同研习和开发相关科普课程,探讨如何将学生带到博物馆上课。
今年,“馆校合作”项目还针对学生启动了“青少年科学诠释者”项目——面向全市选拔初高中生,通过理论培训、实地参观、小组合作和展示汇报等形式,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理解和传播科学。今年暑假,公众就能在场馆内看到青少年科学诠释者的身影。“对自然科学、科普教育有强烈热情和兴趣的学生,还可以走进自博馆或科技馆做‘实习研究员’。在博物馆科研人员、业务骨干等导师的指导下全程参与微课题研究。”顾洁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