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6:慢病/新民健康
     
本版列表新闻
~~~年轻人不可轻视偏头痛
~~~年轻人不可轻视偏头痛
     
2016年03月1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两成脑梗患者“莫名”发病
年轻人不可轻视偏头痛
吴瑞莲
  ◆ 吴瑞莲

  有这样一群脑梗患者,他们有的才二三十岁,没有心脑血管疾病,血糖、血脂、血压均无异常,动脉也没有硬化。这样的脑梗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龙宣主任医师指出,据估计,临床上仍有14.5%-18%的患者采用常规检查也难以发现其病因,被称为隐源性脑梗死。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脑梗死少见病因被发现,其中包括偏头痛、主动脉夹层等。李主任强调,在进行脑梗死一般治疗的同时,应充分注意其特殊性,积极寻找病因,针对病因加强预防与治疗,以减少脑梗死的危害。

  少年突发脑梗竟是偏头痛所致

  刚上初中的小余有偏头痛家族史,这天晚上,他突然感到头痛难忍,脑袋像要爆炸似的,好不容易熬到天亮,却发现自己左胳膊、左腿无力,家人赶紧将其送到医院诊治,被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

  李龙宣主任说道:“偏头痛的确会诱发脑中风,但经常被人所忽视。”据了解,有研究表明,偏头痛相关脑梗死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0.5%-1.5%,而年轻脑梗死患者中,这一比例可高达10%-14%,特别是先兆偏头痛史或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年轻女性更易发生。另外,如果偏头痛史越长,出现偏头痛相关脑梗死风险越高。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偏头疼,在预防脑梗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也是诱发脑梗的又一少见病因。李主任表示,由于主动脉夹层初期症状不典型,部分患者没有疼痛感,因此易被患者所忽视。他提醒,当上下肢血压或两侧肢体血压存在明显不对称或血压不稳情况,尤其是血压差超过10mmHg时,就要特别注意,很有可能大血管出现了闭塞或压迫,应立即就医检查。

  李主任介绍,遗传性因素也是脑卒中不容忽视的病因。在公利医院近年诊断的数例遗传性因素导致的脑中风中,一位60多岁的患者经基因鉴定,确诊患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在李主任的劝说下,该患者直系亲属都进行了相关位点的基因鉴定,发现病人30岁的儿子也患有相同疾病。头颅核磁共振显示其两侧大脑半球均有一些小的脑梗死病灶,而他却没有任何不适。李主任说,“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诊断,因为提前发现了患者儿子的脑卒中,可为其后续关键性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据悉,为了了解基因病与卒中的关系,公利医院于2014年起便开展了缺血性脑血管血管内治疗项目和隐源性卒中基因诊断项目,希望借此了解遗传性疾病在卒中危险因素中的地位,从而为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

  一条“通道”完成心脑两造影

  去年4月,70岁的谭大爷,因反复头晕、昏倒前往公利医院就医,经医生初步诊治后,很可能是因为血管不同程度的老化,导致脑部一过性缺血,但要真正明确血管老化的程度,建议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这下,大爷可犯难了。原来,前不久,大爷因为反复胸闷、胸痛,刚被心内科医生建议进行心血管造影检查。这下可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当谭大爷一家一筹莫展之时,李龙宣主任在带领团队反复探讨者大爷的病情后,建议大爷接受心脑联合造影术。

  在征得患者同意后,由神经内科介入诊疗组牵头,联合心内科、影像科三科专家,同一时间、同一台手术,经过同一条血管通道,同时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心脏冠状动脉造影。

  术中,脑血管造影显示大爷颅脑血管病变并不严重,无需进一步介入治疗。之后的冠脉造影却发现患者存在多支冠脉血管病变,其中右冠状动脉最严重的地方狭窄80%-90%。在向家属说明情况后,一枚冠脉支架被成功植入。

  李主任指出,不少患者同时存在心、脑两种血管疾病,而如今一台手术、三科专家,通过一条血管就可解决,不但使患者少受一次创伤,也节省了一次手术费用,还缩短了一次术后康复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手术由三科专家保驾护航,手术安全性大大提高。

  脑梗“脱险”后应尽快康复训练

  “脑梗后的康复治疗越早越好。”李龙宣主任建议患者在“脱险”后尽快进行主动康复训练,为肢体、语言康复“抢”时间。他介绍,在美国,一些重症脑梗患者甚至在监护器的保护下就开始进行主动康复训练。“被动按摩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脑梗后康复还是要靠自身的主动锻炼。早期康复锻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远期生活能力可起到积极作用。”

  据了解,公利医院脑梗康复训练在患者前期住院抗凝治疗时就已介入。通过和床位医生的联合评估,康复科医生会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等到患者出院回家后,还提供上门康复服务。

  【专家简介】

  李龙宣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导师、留美博士后

  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浦东新区卫生系统领先人才。

  现为浦东新区公利医院神经科主任、中国老年学学会衰老与抗衰老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眩晕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学位论文通讯评议专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和省级项目8项、厅局级项目4项。先后在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46篇,SCI收录22篇,参编专著2部,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擅长:在神经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经验,尤其对脑血管病(含血管内治疗)、运动障碍疾病、痴呆、脱髓鞘性疾病和颅内占位病变诊治有深入领会。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上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3版:全国两会·总理记者会
   第A04版:全国两会·总理记者会
   第A05版:全国两会·总理记者会
   第A06版:全国两会·新民眼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民生速递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互动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3·15专版
   第A17版:3·15专版
   第A18版:新民资讯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新民健康
   第A2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专版
   第B04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6版:留学移民/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08版:汽车周刊
   第B09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0版:专题/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2版:我爱我车/汽车周刊
近两成脑梗患者“莫名”发病
心梗抢救需把握“黄金2小时”
新民晚报慢病/新民健康A26近两成脑梗患者“莫名”发病 2016-03-16 2 2016年03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