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说消费维权并不重要,而是觉得把维权演绎成博取公信力的筹码,似乎有点夸张了。于汽车而言,它能影响好多人的生命安全,如果它有安全隐患,那应该做的,是及时曝光,监督相关部门去解决问题,而非攒到3月15日,来一个精心策划的表演秀,食品等行业也是如此。
汽车行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行业,有遍布全球的零部件厂家,有不计其数的4S店。汽车本身也极其复杂,数以万计的零部件经过数以万计的实验,才最终匹配在一起。要不出点毛病,似乎很难。也正因为复杂,车企面对3·15晚会,总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哪个环节会被揪住,甚至被放大。
与其被动,不如主动,于是有了坊间传言的“充值”。去年,据说某厂家及时充值,原本闹得无法收场、受害者急需正义支援的断轴事件,居然就这么被晚会漏选了。
3·15晚会最后左右了车企的应对方向和广告支出。一年到头本该对产品质量紧张的几个部门,如研发、生产、质保等,3·15期间反倒相对平静,晚会前后通宵加班的却是公关和市场部门,因为此时的车企,不得不思考如何避免被3·15晚会曝光、如何公关央视相关部门、如何不惜血本以投放广告的形式“充值”,思考一旦被曝光又该如何写出一封标杆公开信,以应对消费者并重塑品牌。也就是说,3·15晚会本应检验的是各大车企产品质量,结果却变成了各大车企的财力和公关能力大比拼。当维权变成了勾兑,那不就是一场事先张扬的广告竞标秀?与消费者维权又有何干? 姚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