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最近发布《2015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汽车产品投诉统计分析》显示,2015年度,全国消费者协会投诉与咨询系统共录入受理汽车产品(含零部件)投诉18863件,同比增长31.18%。 汽车及零部件品类的投诉从2014年的第三位升至2015年的第二位。进入2016年以来,仅元月就累计受理了消费者投诉1301宗,与上月同期相较,环比涨幅达到了17.21%,汽车投诉缘何节节攀升?
从消费者投诉的具体情况来看,主要涉及到的问题有:一是购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合同中存在不合理格式条款,部分商家扣留车辆合格证等;二是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强制消费行为,如强制搭售保险、挂牌、装修等服务;三是部分经销商存在销售欺诈行为,包括把旧车当作新车卖,偷换新车零件等;四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汽车质量问题、召回问题;五是售后过程中的问题,包括售后服务不规范、价格不透明、配件只换不修及过度保养等问题。
分析显示,汽车产品质量及服务质量的投诉具体有三大特点:首先,发动机、变速箱方面的投诉明显增多,主要表现为发动机机油消耗量大、自动变速箱挂挡不走车、手动变速箱打齿轮等问题。其次,典型投诉方面,轮胎和刹车系统等安全问题的投诉比较突出,投诉主要集中于价格5万元-20万元的汽车产品。轮胎方面反映的问题主要包括爆胎、鼓包、开裂等,多数是购买半年内,轮胎就出现了问题。再次,新车问题(多为购买半年内的车辆)的纠纷多因同一故障屡修不好或者关键部件出现问题,在问题出现后,售后部门未予及时解决,导致矛盾产生。
在众多的汽车投诉中,因没有车辆合格证导致无法上牌的问题呈多发态势,涉及黑龙江、吉林、湖南、河南、辽宁等地的众多消费者。根据投诉性质,质量问题占44.56%,售后服务问题占21.2%,合同问题占10.8%,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和合同争议问题仍是引发投诉的主要原因,占投诉总量的七成以上。汽车投诉成重灾区 高销量下隐忧杂陈。
此外,多重原因造成目前汽车消费投诉增多。一是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厂商加快了生产节奏。许多生产线是在扩产的基础上再加大产能,一定程度上有些超常规了,这对质量难免有冲击。二是企业在制造环节放松了生产标准管理,忽视了质量监控。尤其是一些发展较快的厂家,不仅生产质量监控方面有问题,产品设计本身就存在问题。三是很多整车企业生产线拉得相对较长,配件供应存在问题。一个汽车企业有很多零部件供应商,如果对配件供应缺乏监控手段,配件质量就难以保证,从而导致整车质量出问题。四是新车质量投诉增多还与消费者的质量意识提高有关。比如早年间,一些人有这样的概念:“十万元以下买一辆车还挑什么毛病。”但近两年,人们的维权意识增强,哪怕是花三万元买的车,出了质量问题也要通过投诉等途径进行维权。
作为售后部门,在问题出现后,如果予以及时处理,往往可以达到化解矛盾的作用,但是,据某些消费者反映,本来产品出现问题就很恼火,售后部门又火上浇油,对问题拖延敷衍,使矛盾升级,导致消费者对某些品牌彻底失望。由此看来,从产品质量上,怎样减少问题的发生;从售后服务上,怎样恰当化解矛盾,还需要生产企业认真反思。
除以上原因外,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到位,虽然已有三包、召回制度,但制度不够完善且惩罚力度太轻。对企业而言,只要能卖车,无所谓承担一些罚款,因而不会把精力放在提高汽车质量上。正如一些专家所说,制度不完善,造成用户维权不顺畅、企业的质量管理观念淡薄。长此以往,质量问题频发,将成为我国汽车业发展的绊脚石。 李永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