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以来,宝马、通用、丰田、捷豹路虎、沃尔沃汽车等相继宣布在中国市场实施召回,其间以宝马、通用的召回规模和力度最大。与此同时,中国自主车企奇瑞在2月底也发布了召回计划。
统计数据显示,2月1日至3月10日,中国汽车召回数量高达近167.56万辆。其中,近几年来受到追捧的SUV,召回数量超过100万辆,远远超过轿车。
从过去几年数据来看,每年3·15前,都会催生车企召回的高潮,在短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召回数量却往往能占到全年召回数量的五分之一或以上。
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很多企业对缺陷汽车的召回是受质检总局调查影响之后进行的,但也有一些生产企业安全意识不强,存在侥幸心理,刻意隐瞒缺陷,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汽车企业从未开展过召回。
召回,作为汽车企业和法律法规对消费者的用后保护和追责机制,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车企对于质量和消费者生命安全的负责任,但在这短短的不到40天的时间内,发生了如此密集的召回,这自然也引发众人的深思。
中国已是全球当之无愧的汽车大国,但是在诸多法律法规的制定上仍落后于发达国家,维权方式也显得颇为单一和孤立,消费者往往需要凭一己之力去斗法实力雄厚的汽车厂商。
笔者认为,仅仅靠每年3·15的曝光来震慑整个汽车产业链条中的不良现象并不是长久之计,更应该结合新消法的实施,以及汽车“三包”政策、召回制度等,严格规范车企的责任,对那些刻意隐瞒缺陷的车企不妨依法重罚并予以公开,从而以市场倒逼其实现技术升级。
唯有把消费者权益提高上去了,中国才能真正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
罗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