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学家王朝闻说,崇高就是时代精神和先进生产力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也说:“崇高就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天生之人……要我们做万物的观光者,做追求荣誉的竞赛者,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心灵中植下一种热情——对一切伟大的、比我们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当下的文艺创作,要多张扬这种崇高美。
是的,审美和文化情趣,仅仅关注“风花雪月小我腔”是不够的,仅仅进行小时代、小格局的抒情抒怀,也终归有点儿肤浅,应该和广阔的文化形象、文艺形象,充分对接。始终将家国情怀、敢于担当、引领潮流、敬畏善美、关注崇高,当做重要的发展方向,让内在的审美和精神气象,雄浑博大、独立卓越,得到真正的灵魂的成长、内心的丰富。
作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生人,至今对记忆深处的充满崇高精神的作品而肃然起敬,大型合唱作品《黄河大合唱》张扬的是不屈不挠的民族战斗力;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舍生忘死的公共理想,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豁达超脱的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则是大丈夫气概。确立了崇高、状美、坚实的精神支柱,我们就能穿越物资贫困,汲取到自信从容、自强不息的动力。在物质贫乏中也没患上精神营养不良症,崇高之美起到了重要的精神滋润、文化哺育。不知什么时候,随着娱乐化风气的兴起,随着文化产业化的紧锣密鼓的发展,文艺应该具有的广阔气象、崇高的精神气节,竟然流失了很多。为了赚钱,为了抢占市场,有些演艺人员和导演制造所谓的文艺噱头,眼球效应,哗众取宠,华而不实。“小鲜肉们”凭借亮丽的脸蛋,搞所谓的营销战略,只要商业效应不要演技。最重要的是,文艺作品应该完成的精神上的引领,价值上的布道,都成了缺位和缺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起的一项“死活读不下去前10名图书”调查曾引发热议。在这项3000多名网友参与的调查中,《红楼梦》高居榜首,成为“最难读”之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也尽数在列,此外还有《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上榜。《红楼梦》被评为死活读不下去的名著,是《红楼梦》不好看吗?当然不是,关键是我们陷入急躁、浮躁、暴躁的“三躁读书观”中,缺乏纯净优雅的心。如果连这样的博大精深的名著都不感兴趣,只能说,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发展倾向,也出现了糟粕化倾向、垃圾化倾向。所以,我们才要多张扬崇高之美、雄壮之美。毕竟,厚重、博雅,才是精神的根源和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