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育友好社会环境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一年多来,成效初显,完全符合预判。截至去年12月底,全国住院分娩婴儿活产数是1846万人,是2000年以来出生规模最大的一年,与“十二五”期间年均出生人口相比,增加了140万。总合生育率去年1.7以上,过去在1.5-1.6之间。这说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效果是明显而乐观的。
王培安说,目前影响人们生育意愿的因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女性的职业发展与生育后就业、求职的矛盾;婴幼儿抚育面临困难,托幼,特别是三岁以下儿童托幼资源严重短缺;经济压力。下一步,国家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税收、社会保障、住房、就业等政策,优先配置妇幼保健、托幼、学前和中小学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构建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兴办、建设托幼设施,解决大家关心的这个问题。
王培安还介绍,中国的人口问题不缺数量,到2030年峰值时期,我们有14.5亿左右,到2050年还有14亿左右的人口,到本世纪末还有11亿以上的人口。劳动年龄段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高于美国、欧洲、日本。
“腾笼换鸟”破除“以药补医”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部取消药品加成,这个目标将怎样实现?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贺胜表示,2011年我国已在所有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取消了药品加成,2015年在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取消了药品加成。2016年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部取消了药品加成,公立医院的药占比由2009年的46%下降到40%,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群众的医疗负担。今年预计将再次为群众节省药品费用600-700亿元。要破除“以药补医”机制,重点是要按照“腾笼换鸟”的思路,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路径破除旧机制、建立新机制。
要开展药品的生产流通使用全流程改革,要挤压药品价格的虚高水分。要把降低药品价格、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腾出的空间用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要把检查检验的价格降下去,把服务的价格提上来,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的价值,优化医院的收入结构。医保支付和财政补助政策要同步跟进、无缝对接。此外,还要充分保护和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1010万人次受益大病医保
在回答大病保险效果如何的问题时,李斌说,我国从2012年启动大病保险试点,现在已经全面推开。去年,大病保险已经覆盖了10亿多城乡居民,可以说是应保尽保,当年累计赔付资金超过300亿元。大病患者住院费用实际报销的比例,全国平均是70%左右,有的省更高,像青海等地达到了80%,受益的人群是1010万人次,这个数字比2015年增加了近400万人次。大病保险效果明显,一些家庭患大病的负担明显减轻了。
李斌表示,今年还要在全国的贫困地区,特别是对农村的贫困人口,加大大病保险工作力度,凡是患大病的,都可以享受大病保险的报销。随着基本医保筹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在确保基本医保报销比例不降低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大病保险的筹资,这样使得大病保险的受益人数和受益程度都有新的提高。通过降低起付线、增加便利性、提高精准性等举措,做好农村贫困人口的大病专项救助工作。今年主要新集中在九种大病,对农村的因病致贫户、因病致贫的人员进行集中救治。农村贫困人口在县域内普通门诊的起付线将取消,在县域内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出院的时候,只要交自己应该负担的那一部分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