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8月22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路在嘴上
马蒋荣
  马蒋荣

  记得我十三岁那年暑假是在离绍兴城44公里外的王城村度过的。出发前,老妈用4.4元给我买好了当天夜里开、第二天凌晨5点多到绍兴火车站的普客票。到了绍兴只要出火车站大门左转弯“碰鼻子”再右转弯,就可以远远看到绍兴长途汽车站大楼顶上的牌子了。还有那时公路已经修到王城村了,每天有两班长途客车直达村头,因此这应该是不会迷路的。但老妈还是不放心,千叮咛万嘱咐我:“不识路了,要有礼貌地问人怎么走。记牢:路在嘴上!”

  虽然那天我并没有问路就安全抵达了,但这句话却记了一辈子。每逢出门,不管是外出旅游还是探亲访友,不识路了就找人问。特别是如今城乡建设速度快,就算是熟悉的老地方,几年不去就有恍如隔世的变化。再加上现在记忆力减退,因此“路在嘴上”早就成为常态了!

  其实,有时“路在嘴上”比查地图更快捷更实在。今年春节全家到深圳等地旅游。那天在深圳火车站,儿子媳妇因要去香港购物,就为我们老夫妻预订了离火车站约400米远的卡瑞登酒店客房休息。因不愿为不到1华里的路程,去既排长队又花钱“打的”,因此我们想按儿子从手机导航图中下载的路径走过去。也许是我牢记了那句“路在嘴上”的原因,故向走过身边一对貌似当地人的老夫妻问了一句:“请问两位老人家,知道卡瑞登酒店怎么走吗?”“卡瑞登酒店?我们就住在酒店边的小区里,现在正好要回家去!”就这样我们跟在他们后面,走上一条工地边新开的直达便道,居然不到5分钟就到酒店了!在千恩万谢的同时,我心里再一次为老妈的“路在嘴上”点赞!

  不过,找谁问路还是要有点技巧的。最好对方是上了年纪的当地人,比如买菜的、推童车的、街边休闲的,千万不要向“摩的”司机问,其中的道理应该“你懂的”!

  当然,有问路的必有被问路的。大部分向我问路的人都会有礼貌的称呼我为“大叔”、“爷爷”或者“老人家”,而且先带“请问”,这时我会很高兴地为他们指路。可是,也有个别另类的。几年前,两个走在龙漕路的年轻人迎面走来急切地对着我说:“喂!上海南站怎么走?”我实在不想搭理他们,虽然最后还是指了大方向,但在指路前我先提醒了他们一次:“问路是可以的,但我不姓‘喂’啊!叫我声大爷、大伯甚至老师傅总可以吧?”

  不过,时代在进步,“路在嘴上”似乎有被淘汰的趋势,因为不仅开车的司机早就用上了车载导航设备,而且手机的导航功能也十分强大,一机在手,人人都能“条条大路通罗马”!

  然而,想不到的是“路在嘴上”还能继续在路上演绎甚至创新!

  前不久老友卞老师一家去日本自由行,因为不会日语,手机导航也用不了!所以出行前,他女儿特地租了个翻译机,在日本需要问路时,就对着翻译机说普通话,机器即刻就转换成文字和语音,日本市民听到翻译机的问路声,大多会热心指点甚至送一段。因此他们在名古屋、京都、箱根、镰仓和东京新宿等地多次因吃饭、点菜、找洗手间的问路,翻译机都派上了用场。这用翻译机在外国问路不就是“路在嘴上”的现代版和国际版吗!

  有了“路在嘴上”,如果再坚信“路在脚下”,那我们每个人何愁到不了自己理想的目的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都市小区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夜上海
   第A17版:家装之窗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新民环球
   第A21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2版:汽车周刊
   第A2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难得糊涂
“君子必慎其独也”
路在嘴上
书法
祭姚子青将军
月是村的眼睛
寂寞尽头是绚烂
美国版夜光杯A18路在嘴上 2019-08-22 2 2019年08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