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我娘谆谆地教导我们女孩子,长大后切不可当个懒潦女眷,人家背后要批的,而且还要牵娘的头皮的(连带批评),说没家教!什么叫懒潦?她说:“你们瞧那个祝家的。”
提起祝家那个女眷,是整条街上赫赫有名的懒潦者。每当领到工资,一家人就大吃个四五天,甚至还上馆子吃。第六天就得想方设法去借钱了,若是借不到就全家饿上一顿,因为家中粒米全无了!那女人走出来,旗袍腋下的一粒纽扣总是不扣的,一块大襟角就耷拉在前襟上,这因为有哺乳的孩子,懒得每次解纽扣。脚下趿拉着一双布鞋,人未到,这鞋皮声音老早先传过来了,若是恰逢她家领工资日后快满一周,人家一听见这鞋皮声,早已脚里擦油——溜啦!
话说我有家亲戚那在南京老家的孙子要结婚,没房,又买不起。儿媳再三要求老人让出一间房做孙子的新房。保留了另一间房供住在外地的老夫妻俩回宁时住的。结婚前将这客堂及新房装修得焕然一新,还有众亲友前来协助布置。光这装饰橱里就摆上了各色小玩意儿,无一不显示着一种匠心独运。连楼梯的每一级都扎了彩球,美得让人艳羡!疲惫至极的新郎妈妈,虽累得瘫坐在沙发上动弹不得,但却是满脸灿烂的笑容,儿子的婚事办到这个水平上,足够让花光了积蓄和长期积劳的她,能够在人前扎足台型啦!
当婆婆的花光了苦苦积攒了一辈子的钱,还加上老爷爷贴上的钱,喜宴办了几十桌,风光极了!待新婚次日新人起身后,客堂里的果皮、瓜子壳满地,桌上所有的杯子里不是茶水脚,就是饮料脚。两老人再瞥一眼新房,里面床上被、褥、枕头凌乱,床的周围满地果壳,一片的狼藉,老爷爷、老婆婆皆轻轻地叹一口气,把客堂里的桌上地上的垃圾打扫干净,再用抹布揩过,杯子都洗得晶亮。他们想到的是可能会有人来看新房的,休为此出了洋相。
老人们的观念是喜欢清爽整洁,一个客堂两个房:一边是虽不装修而显出了整洁、简约;另一边则虽装饰却凌乱、邋遢。老人对此不免联想起了苏州人形容懒潦女眷时的一句俗话——“头不梳,花插插;脸不揩,粉擦擦。”太生动有趣了!没了最基本的整洁,最讲究的装修能美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花了那么多的钱:可怜新娘子的婆婆,也可怜她的公爷爷!
更可怜的是她婆婆当初为了能得到公公的这间房时再三许下愿说:“新娘子会煮好菜给你们老人吃的。”殊不知,把这对20后和30后的老夫妻和这对80后的时尚的小青年的生活捆绑在一起,这就太幽默了,隔了一代的两代人之间的生活的方式完全是南辕北辙的。譬如说吧:这对新人、尤其是新娘和某些80后的吃食就有些相似了:他们喜欢吃零食,水果,基本上是不吃或少吃粥饭的,主要由零食水果喂养大的;老人们则习惯于一日三顿六水定量且按时吃。要这对新人按时专门为这对老人准备饭和菜,他们并不擅长,且是一种并不习惯的负担!实在是难为他们的啦,老人们也是不忍心。所以,老人们尽量勉力而为,自己动手去买、汏、烧。
新娘子的婆婆总不放心刚开始独立生活的这对小夫妻,时不时地从老远赶过来帮他们打扫卫生。扫地揩抹、整理乱抛的衣鞋等杂物。有时还赶过来为他们买、汏、烧,煮几味他们爱吃的小菜。这是我所瞧见的最疼爱小辈的婆婆妈妈了,只是我似乎探索出了这对新人“懒潦”的源头了——
去年秋天,老爷爷独自一人回南京老家。其时新娘子正在外地旅游,预定的归期尚未到,新娘子竟有急事似的急匆匆地提前回来了,瞅准家中只有老爷爷一人(以往老婆婆总在旁),便于说话,便对老人开口借钱炒股,除此还开口索取她的2012年的压岁钱!
这个细节竟令人联想起祝家的趿拉着鞋皮寻人,瞅准机会时开口啦!20后、30后与这对时尚的80后的生活捆绑在一起,反差大得令人喷饭(只有饭、没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