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威烈:中东北非乱局持续一年后,大部分国家已基本恢复秩序。如约旦、摩洛哥、也门、巴林等,现在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和加快社会建设的步伐。
但中东北非的共和制国家如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和也门等,原领导人均为军人出身,是国内民族运动阶段的“铁腕人物”。他们在一年的风云变幻中,或逃亡国外,或被捕在审,或被毙身亡。他们留下的“权力真空”,既涉及国内政治的发展动向,也关系到中东北非地缘政治的变化。
就国别影响看,埃及的动向无疑最举足轻重。执政长达30年的总统穆巴拉克在群众和平示威的压力下辞职并在接受审判,总体上国内政局基本保持了稳定,人民议会的选举进展正常。但由于埃及经济发展受挫严重,财政拮据,民生状况难以明显改善,致使群众的焦躁不满情绪上升,成为埃及未来一大不确定因素。
目前,穆兄会正在埃及国内政治生活中崭露头角,势必将成为今后埃及权力结构中的重要角色,对埃及的内外政策产生影响;西方大国则以经济援助为诱饵,影响埃及政治重建进程。
目前,突尼斯已经选出新总统,而利比亚也已经成立了由总理领导的过渡政府。与埃及相似的是,突尼斯和利比亚的伊斯兰势力都已不可忽视。突尼斯议会选举中,伊斯兰复兴运动获得40%选票,而利比亚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也宣布将实施伊斯兰教法。
相比突尼斯和埃及的和平示威抗议,也门和叙利亚的动荡则含有突出的暴力色彩。因为它们反对当局的人群中夹有反政府武装和从军队哗变出去反戈相向的军人。目前也门萨利赫总统已签字下野,国内也组建了临时和解政府,但仍局面很脆弱,不排除今后爆发冲突的可能。叙利亚局势更具不确定性,因为它是什叶派掌政,又靠近以色列,还是伊朗在中东的唯一盟国。除伊斯兰温和势力积极影响叙利亚局势外,伊斯兰激进势力、恐怖组织、土耳其、海合会也试图填补权力真空,叙利亚今后局势恐将更加复杂。
李伟建:中东北非发生动荡后,地区内各种政治和宗教势力都在试图填补各国政权和信仰体系崩溃后造成的“真空”。
伊斯兰势力和世俗力量、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都在为争取主导本地区未来的政治进程明争暗多夺。西方更是加紧在这一进程中施加影响,希望促进这些国家建立西式民主政治体制。但西方不顾实际情况,想要在这一地区按照自己利益建立政治秩序的做法,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未来一年,地区的动荡将在各种势力和力量的博弈中持续。虽然仍有各种不确定因素。但可以确定的是,各国政治进程的发展难以根本摆脱本地区历史、宗教、文化和社会现实影响,更不会改变其基本属性。
从目前的发展看,各国的伊斯兰势力正在重新崛起,将在地区未来政治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具体而言,叙利亚和伊朗危机的延续将成为影响地区局势的重要因素。目前,叙利亚政府凭借对军队的掌控,不会轻易放弃权力,而反对派短期内尚难形成合力。
阿盟在叙利亚问题上作用增大,但其终极目标尚不明确。
西方军事干预的政治意愿不强,而将在鼓动阿盟向叙施压及支持叙反对派方面加大力度。因此未来存在两种可能,其一,在阿盟的框架下谈判解决危机,其二,反对派坚持武装推翻现政府,叙利亚爆发内战的可能性增大。其中,外部力量的影响对事态的发展尤为重要。明年美法等国将进入大选年,欧洲经济难以走出困境,对中东北非变局的直接介入力不从心,政治意愿和硬投入会减少,而将更多利用“软实力”在引导地区政治进程发展和参与经济重建上发挥重要作用,并展开暗中争夺。叙利亚局势最终若能得以控制,则今年以来,中东北非地区以推翻旧政权为特征的动荡或将暂告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