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是华丽的、柔滑的、性感的。丝绸甚至有点邪恶,正如阿拉伯人所说:“丝绸的发明终于能让女人裸穿衣服了。”我国自古是养蚕和丝绸生产大国,蚕茧生产、加工的历史悠久,对蚕事极为崇敬和重视,商代设有典蚕官“女蚕”,民间供奉蚕神。“朝看箔上蚕,暮收茧上丝。”(箔,蚕箔,系竹篾或苇子编成的无边框的放蚕用具)形象地道出了蚕妇的敬业和辛劳。
去除了丝胶的蚕丝光亮、柔韧、富有弹性,是优异的纺织原料。七彩斑斓的丝绸料子是经过众多复杂的工艺步骤才形成的,仅染色这一步就是耗时、耗钱、耗能源、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工序。所以科学家们作了一系列的试验,希望找到一种方法,使蚕能吐出彩色的蚕丝,从而免除麻烦的染绸工作,为保护环境作出贡献。通过不断的色彩实验,专家们找到了一种方法———从蚕的饲料入手。比如在蚕的饲料中掺入0.05%的若丹明B(若丹明是荧光染料系列),蚕宝宝就会结出粉红色的蚕茧。要是换成若丹明110,能产生黄绿色的蚕丝;如果掺入若丹明101,那就能收获雪青色蚕丝了。通过染料的混合还能得到其他色彩的蚕丝。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彩丝,它们的强度和弹性均无“值得一提的”变化。唯一的副作用是,吃了掺有染料的饲料后一小时,蚕宝宝的身体也变成了粉红色、黄绿色或雪青色。
早先的试验中,被染色的主要是蚕丝的丝胶,丝胶像胶水一样包围着蚕丝,在蚕丝加工前,丝胶通常会被洗掉,蚕丝的色彩也就随之消失。而最新的方法是让丝心蛋白-纤维染色,所以色彩不会消失。
有人认为,如果开办一个生产彩丝的培训学校,这将是一种收益颇高的创业。国外报道中国每年的丝绸生产总产值约为300亿美元,全世界每年约生产15万吨丝绸,彩色蚕丝的生产将是一种大大有利于世界人民和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举措。
在饲料中添加色素而生产彩色蚕丝的途径又启发了专家们的另一种念头———如果在饲料中加入别的添加剂,可以生产新的“前卫材料”,比如使蚕丝成为具有抗菌和消炎的纤维,这样的蚕丝织成的丝绸可用来生产抗菌消毒的绑带和“丝绸胶布”。由于丝的生物耐受性很好,用新型的蚕丝和人体(肠的)成纤维细胞(结缔组织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结合,在实验室继续培养,可成为(不会被排异的)人造结缔组织。
和西方科学家有所不同,中国和日本等国家的专家则主张用基因改造的方法,使蚕的基因发生改变,再经过多次杂交,转基因蚕丝就会呈现各种颜色。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蚕学家向仲怀教授多年来带领他的团队在蚕丝基因组的研究方面超过了日本,取得杰出成就。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人将通过21世纪的丝绸之路把彩色丝绸传遍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