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许多琴童一样,出生于广州的毕聪,对童年练琴的记忆,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好感。由于父母都是音乐工作者,他6岁登台公演,11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院附小。不过,对于年幼的他,每天练琴只是一门被动的功课。直到15岁时,他突然开窍。这一年,已是中央音院附中学生的他,不仅以全额奖学金被茱莉亚音乐学院录取,还应指挥家余隆之邀,在北京与中国爱乐乐团合作公演。毕聪以前总是在教室和家里枯燥地练琴,这两个机会让他顿时感到了音乐的背后,是充满活力的生活,自己的命运已无法离开音乐。
记者看他的简历上,密密麻麻写了获得的比赛奖项,便问道:“经常参加比赛,是不是很有压力?”他还是那句话:“可能因人而异吧。我喜欢有压力。”说完淡然一笑,神情有一种超乎年龄的成熟。他告诉说,不久将参加纽约国际钢琴比赛,“但是,我已经盯住了2015年的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因为,我喜欢肖邦。”尽管全世界的钢琴家都在弹李斯特作品,但毕聪明确表示“我不喜欢演奏李斯特”。他甚至坚决反对每天要坐在钢琴前,一到假期,就要四处去旅游,理由是“不懂得生活,不打开眼界,怎会有积累?怎能理解音乐?”
随着浑厚的弦乐声似潮水般地涌起,他的琴声开始细腻地诉说,无论是音量还是力度,都与乐队十分默契,陈燮阳也露出十分满意的神色。要知道,这是毕聪第一次与管弦乐队合作这部协奏曲。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