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预示独特文化
他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也需要有一件标志性的文化建设,永远矗立在中国东部沿海,从而预示着中国和谐社会的独特文化精神,并显示中华民族将为人类作出更伟大的贡献。建议成立创意规划领导小组。称其将全球招标,就要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事件,在全社会发起关于现代中国精神的讨论。其建设费用可以完全由民间组织解决,发动海外华人华侨支持。
反对的观点认为,其“套用”美国自由女神的概念明显,虽然看起来披上了宏大话语的“外衣”,但不能承载厚重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时下公众的关切、公众的利益无关;大兴土木、好大喜功的做法值得警惕。
应坚持以人为本
这位委员认识到文化艺术对国家形象的重要性,首先值得肯定。但是,他对文化艺术的理解走进了误区。这样的误解不是个案,带有相当的普遍性。
“和谐女神像”还只是个提案,而所谓“黄河女儿”的巨型雕像已在郑州动工,类似这种戴着大帽子的巨型雕塑在各地不一而足。我们进入许多二级城市都能见到这种地标性雕塑,那就是在道路环岛中,一座巨大而尖锐的雕塑直刺云霄。这种千篇一律的夸张雕塑,显现了我们对文化艺术的理解还没有摆脱过去“假大空”的习惯性思维模式。这种形式“霸气”的雕塑由官方认可并推出,不仅不能起到正面社会效应,反而可能引起世人对我们的误解。如同过去街上常见一对男女手举地球的雕塑,现在大多拆除,曾有专家告诉我,当时外国人见了误以为这种雕塑是表现“霸权主义”。
中央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议后,地方政府部门都在思索、调研、论证建设什么文化艺术项目。积极性不容置疑,但要避免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仅仅理解为文化“圈地”和文化“楼堂馆所”的建设(当然,没有“地”和“楼堂馆所”也不行)。
发展文化,关键是人。人的思想解放和精神升华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正如《决议》中所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以人为本,要依靠人民,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是长远世纪工程
一些评论文章和网议认为“和谐女神像”的概念取自“自由女神像”。须知,自由女神像是西方人文历史背景下的产物。而西方人文精神的形成,是经过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欧洲思想启蒙运动等长期的过程。而18世纪北美殖民地为了独立和自由的战斗,以及19世纪美国为了解放黑奴的南北战争,与欧洲的自由思想相互呼应,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法国著名的自由主义者德拉布莱等人发起组成了法美协会,并请雕塑家巴托儿创作了自由女神像作为礼物送给美国庆贺其独立100周年。
和谐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的一大课题。中国社会进入到目前的历史阶段,人与人该如何和谐相处,与世界各国如何和谐发展,如果我们能从哲学高度直至具体制度建立进行广泛而有深度的思考、探讨,形成崭新的思想和做法,不仅是中华民族之福祉,也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宝贵思想财富。在这样的基础上,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生发出千姿百态的新文化、新艺术,彪炳史册。脱离了这样的基础,超前竖立一座“和谐女神像”来“走捷径”,是拔苗助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是要好好思考如何通过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最大程度激发中华民族的文化活力和创造力。这应该是一个宏大长远的世纪工程,靠放亩产万斤粮这样的“卫星”是不可能实现的。
林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