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从闽南传来
石塘的渔民,多为闽南移民后裔。三四百年前,他们的祖先从闽南移民石塘,也带来了与温岭其他地方不一样的饮食风俗,过年做糖龟吃就是其中之一。
糖龟,也有人写作“糖阄”。实际上,应当写为“糖龟”。温岭石塘的糖龟与福建永春榜舍龟实际上就是相类似的食品。石塘糖龟是由糯米、早米按一定配比浸泡后打成米粉,拌上红糖放在饭蒸(蒸笼)上炊熟,再在捣臼上捣韧捣实,再切块称量后(如“大龟”两斤、两斤半、三斤不等),揉成团,沾上花生油(原先用的是糖卤,后来生活条件好了,用花生油,可防止粘模,且不容易变质,同时,使做好的糖龟看上去油亮诱人),用龟印模印好,再晾硬后保存。糖龟软糯香甜,食用时再炊熟或切片后油炸吃均可。这些做糖龟的印模一般是长方形的,木制,精心雕刻而成,上边有金鱼(象征年年有余)、鱼虾、花卉、益寿延年、福禄寿喜等吉祥图案和文字,用过后洗净晾干以待下次再用。
制作技艺石塘独有
据石塘镇新村村会做糖龟的妇女介绍,做糖龟的原料,糯米、早米,一般是按四六开(即四斤糯米六斤早米)的比例配比,现在仍然按这个配比,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现在除打粉用机械外,其他的都是手工制作。在一些加工点,因为要做的人太多,加工点的人忙不过来,经常要做到次日凌晨一两点钟才能休息。
糖龟在石塘具有食品、祭品、礼品的多重身份,在石塘,女儿过年来拜岁,都要送一些糖龟捺篮(作为回礼)。亲戚朋友送礼,糖龟也是很好的礼物。谢年,也要糖龟。糖龟其实不止在石塘受欢迎,温岭其他地方的一些人也喜欢,有些人就专门到石塘来定做糖龟,在温岭市区的菜场里,也有石塘人在出售糖龟。
“小人节”也做糖龟
做糖龟一般都在春节前做,现在,一些人将春节前做的糖龟,包上保鲜膜,放在冰箱里,一年都不会坏。除春节外,农历七月七前,也是做糖龟的时节,因为七月七,石塘16岁以下的孩子,都要过“小人节”(俗称为“小人节”的“石塘七夕习俗”已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据新村村的一位妇女介绍,“16岁时最后一年要用满金亭,都要有糖龟。” 黄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