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评论·综合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2月0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解“血荒”亟需公开透明
纪玉
  纪玉

  血库存量跟不上临床用血需求,便出现“血荒”。为了破解“血荒”,相关部门想了很多办法,来促进公众的献血意识。但另一方面,部分公众对献血却存在一些顾虑。除了身体因素之外,这些顾虑,有对所献血液去向的质疑——“那么多人无偿献血,为什么还会出现缺血,血都去了哪里?”也有对血液成本的疑惑——“既然献血无偿,为什么用血却是有偿”……

  既然公众有这么多疑问,何不一一解答?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近日透露,北京市血液中心采集的每袋血都有唯一条码,可以追踪,献血者可以拨打指定电话查询自己所献血液的去向,了解这袋血在什么时间被送到了什么医院。当然,因为涉及个人隐私,按照国际惯例,血液部门不会告诉献血者所献的血液献给了谁,也不会告诉患者救命血是谁献的。同时,北京市血液中心公布了血液成本,为每袋200毫升血液360元。

  虽然我国《献血法》没有规定血液部门要向献血者或社会公布献血用血信息,但社会对于公开透明的要求,却是相关部门亟需回应的。无偿献血,可以看做个人慈善的一种形式,与捐款捐物有类似的地方,一样是以自己所有、解他人之困。如果承认这一点,那么就能认同,献血者拥有知晓所献血液去向的权利。而正如慈善机构有义务公开善款物资去向和机构运行信息一样,血液部门也有责任向献血者和社会公开相关信息,既提供监督的便利,也提升自身的公信力。

  话说回来,难道献血者真的那么想知道献的血去了哪家医院?其实未必。献血者只是想确认,自己献出的那袋热血、那腔爱心,确实用到了该用的地方。

  开通查询电话,公布成本总额,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公开透明,但也算是迈出了可贵的一步。至少,献血者的权利得到基本尊重,那一袋袋鲜血的去向,不再云遮雾障,而是可以看清一个大概的轮廓。

  每次“血荒”,相关部门总是希望促进公众的献血意识。这当然是必须的。然而,献血意识怎样促进,有很多不同的路径。有时候,相关部门想到的是“奖励法”。例如前段时间,北京市相关部门要求将无偿献血与高校师生评优挂钩。这种“奖励法”由于带有功利色彩,受到不少质疑。“奖励法”往往治标不治本,为了评优而献血,并不能促进个人或社会的献血意识。

  相关部门与其纠结于公众的献血意识,不如检视自身工作与公众期待的距离。现在最缺的,莫过于公开透明。公众的疑虑在哪里,公开透明的切入点就在哪里。把一些基本信息向公众说清楚,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增强服务意识,提供监督渠道。提升献血意识要的是水到渠成,前提是让公众感受到,无偿献血挺“阳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综合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财经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法治视窗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理财·银行保险
   第A19版:股市分析
   第A20版:公众服务
   第A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A22版:教育周刊
   第A23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A24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专版/幸福之门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上海闲话
   第B14版:专版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第B1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0版:资讯生活·旅游
破解“血荒”亟需公开透明
“残酷鹰爸”可否复制?
怎样回报“南非妈妈”
曝光公车违法不妨“三动”
本市新增12个安静居住小区
本市首批非时政类报刊转企 改制共涉及一百零六家单位
长寿社区“邻里中心” 吸引公益性组织入驻
企业一旦列入黑名单不得参与政府招投标
“上海三农”政务微博昨上线
新民晚报评论·综合A04破解“血荒”亟需公开透明 2012-02-07 2 2012年02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