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
“清明节很好玩,可以跟爸爸妈妈回乡下扫墓,还能摘到很多野果。”在7岁小姑娘知乐眼里,清明节就跟六一儿童节一样。
“孩子对扫墓没概念!”乐乐妈说,乐乐6岁,上大班了,他只知道清明节可以放假,不用早起上幼儿园。
在本报3个亲子群里的538位爸爸妈妈和一个老人QQ群里的173位爷爷奶奶中,有2/3的大人表示不会如实地向孩子解释扫墓是怎么回事,担心会吓到孩子。“死是个多么可怕的字眼啊,怎么敢跟孩子说这事!”60多岁的张奶奶称。
在这个问题上,亲子群里的桐桐妈和妞妞妈则显得格外“大胆”。
有一次,5岁的桐桐在看故事绘本,看到一只小鸟死了,于是问妈妈“死是怎么回事”。桐桐妈称,她很直接地告诉了女儿,人死后不能复生,而且死后要火葬,最后只剩一把骨灰。桐桐妈说,女儿并没有害怕,只是害怕父母离她而去。桐桐妈认为,对于死亡,小孩本身是无所畏惧的,恐惧的是大人,因为有所牵挂才会害怕死亡。
妞妞妈告诉4岁的妞妞,人死了就要埋到地里去,清明节去扫墓,就是“去扫大爷爷大奶奶”,他们就会保佑妞妞健康、平安地成长。
两位妈妈一致认为,只要解释与引导的方式正确,如实告诉孩子真相,并不会吓到他们。
家长讨论
在讨论应如何给孩子解释“死亡”时,认同有必要向孩子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分成了直接派和委婉派。
直接派认为,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害怕,因此编了个童话故事解释死亡,但这并没有告诉孩子事情的本质,有时还会误导孩子。
“容易让他们把死理解成一件幸福的事。”瞳瞳妈认为,很多家长把宠物的离去、亲友的逝世,向孩子解释为,他们上天堂了,在那里过着幸福的生活,这很容易误导孩子。万一哪天孩子不开心了,或者想念离开的宠物或亲人了,这些童话般的描述可能会误导孩子做一些危险的事。“比如,哪天孩子会不会也想去那个幸福的地方,寻找他想念的人。”
委婉派父母认为,孩子还这么小,太过直接地描述死亡,是件恐怖而残酷的事,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
“我告诉过孩子,死后就会被埋在地下,最后就化成泥土,什么也没有了。”婷婷妈称,因为她的过于直接,4岁的婷婷现在会一听到与“死”有关的话题,就抱着妈妈大哭。
专家说法
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心理卫生科的专家们也加入了这个话题的讨论,他们认为死亡教育对儿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专家们认为,过分渲染或避重就轻的方式都不可取,家长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儿童的年龄、性格类型。如个性内向、敏感者,应委婉;对活泼外向者可适当开放;对年龄小的幼儿可多用比喻形象等方式;对小学以上儿童可以用书本、故事等方式;对12岁以上儿童则可以讨论。
2.教育形式多样化。一花一草一虫都是生命,结合季节更替、动物繁殖等都可以展开生命化教育,让孩子认识到新陈代谢、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
3.死亡教育要让孩子参与。如清明节来临,可以让孩子参与祭奠的活动,讲述老人的故事,看先人的照片,读祭文……孩子会认识到:生命是一种爱的传承,即便人的生命消失了,但爱会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我们不能选择生命的长度,但可以选择生命的宽度。东南快报(寇思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