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的一个傍晚,我乘坐中国海监83号执法船离开三亚凤凰岛码头,开始了国家海洋局组织的西沙群岛巡航行程。西沙群岛由宣德群岛、永乐群岛和东岛等30多个岛礁组成,它自古就是我国的领土。琛航岛是永乐群岛中面积最大的岛之一,因纪念清末时期到此的琛航舰而得名。第二天清晨,根据行程我知道马上就要到琛航岛了,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早早来到甲板上翘首远眺。晨曦中,海天相连处慢慢出现了一块绿影。那就是琛航岛。随着船舶驰近,我清晰地看到琛航岛犹如一块三角形的绿色翡翠静卧在万顷碧波中,在冉冉升起的朝阳映照下如钻石般璀璨夺目,熠熠发光。
我所以急切地盼着登上琛航岛,是因为1974年一场海战在这里打响,琛航岛是当年西沙之战主战场之一。为保卫祖国的尊严与领土不受侵犯,有十八位烈士长眠在琛航岛上。由西沙水警区修建的永乐群岛自卫反击作战烈士陵园地处琛航岛最高处。陵园四周种满了郁郁葱葱、果实累累的椰树,仿佛一排排卫士守护着烈士的英灵。陵园内,三角梅怒放着,如同一颗颗鲜艳的红心在跃动。两位威武的海军战士挎着自动冲锋枪伫立在纪念碑前。纪念碑下摆满了花圈和鲜花,从挽联上可以看出祭奠的人来自祖国各地,凡到过琛航岛的人没有不来烈士陵园凭吊的。
我在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前垂首默哀。无比宁静中耳边仿佛又回响起1974年1月19日西沙之战的隆隆炮声。眼前浮现出当年我国海军两艘扫雷艇(396、389号)、两艘猎潜艇(271、274号)与南越四艘大吨位军舰激战的场景:滚滚硝烟中,炮弹呼啸、水柱耸天,庄严的八一军旗在海风中猎猎招展,“把入侵者从西沙赶出去!”389艇在被敌夹攻、多处中弹、燃起大火的情况下,仍奋勇前进,冲到与敌舰几十米处,英雄们用火箭筒、冲锋枪、手榴弹向敌人进攻,直打得敌舰指挥台浓烟滚滚、摇摇欲坠,敌舰长当场毙命。最后三艘敌舰重创而逃,一艘敌舰沉入海底……四艘百吨炮艇击败四艘千吨军舰,这是何等英勇,何等无畏,这才是中华民族的血性男儿。
纪念碑后面左右两侧各横卧着9座镌刻有烈士姓名的黑色大理石墓碑。我缓缓移动着脚步,凝视细读着18位烈士墓碑上的文字:
冯松柏烈士,湖北省黄陂县人,274艇政委,终年39岁,一等功臣;
曾端阳烈士,湖南省涟源县茶园公社人,271艇仓段兵,终年22岁,一等功臣;
郭玉东烈士,山东济南人,389舰上士班长,终年24岁,一等功臣;
……
读着读着,我禁不住泪流满面,思绪纷飞。墓碑上没有烈士的照片,但可以想象这些烈士一定是英气勃发、可亲可爱的。从出生年月上看,这些烈士牺牲时只有政委、副艇长等已为人夫、为人父,大部分烈士牺牲时只有20岁上下,正是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之时。他们来自祖国四面八方,不少来自农村。他们家中都有慈祥的父母,为抚育他们成长含辛茹苦,他们身上寄托着父母的希望;他们家中还有兄弟姐妹或许还有青梅竹马、美丽善良的未婚妻,他们有着快乐的童年,曾一起长大,有着美好的憧憬,期待着未来幸福的生活。可是我们的英雄在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英勇战斗,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回想1974年1月,那时我正好高中毕业。当我在学校读到张永枚的长篇报告诗《西沙之战》时,禁不住热血沸腾。西沙之战英雄们的事迹激励我走上了服役从军之路。虽然我所在部队远在青海祁连山,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祖国西北边陲,生活工作环境十分严酷。但只要一想起西沙之战中为国捐躯的英雄,西北边疆再艰苦,也都不值一提了。英雄们长眠琛航岛已经38年了,我怀着十分虔诚的心情向每一位烈士敬了一支烟、一杯酒。可以告慰先烈们的是:如今的西沙在我国人民的耕耘下,已变得更加美丽。
傍晚时分,我们的船离开了琛航岛。为留个纪念,我在海岛边滩上选拣了一块珊瑚石,珊瑚石晶莹剔透,雪白中隐现出一层浅红色,似乎是英雄鲜血浸染其中。我一拿起就再也舍不得放下。船渐行渐远,琛航岛在晚霞映照下,显得金光灿烂、分外壮观。这是我们的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加倍地珍惜爱护。西沙、南沙、中沙、东沙都是中华民族的蓝色国土,祖国的海洋权益不容有丝毫侵犯,我们要让先烈们的在天之灵放心和宽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