饵丝,即把饵块切成粗细均匀的细丝。把饵丝、熟猪油及各种作料,放在一只专用的小铜锅里反复翻炒,浓油赤酱,包裹住每一根饵丝,十分入味。昆明人称之为“小锅饵块”。
小锅饵块选料讲究,一定要选用官渡饵块(非官渡之战之官渡,乃昆明的一个古镇,以制作饵块闻名,是昆明旅游不可或缺的一个景点)。官渡饵块有400年的历史了。我去官渡古镇,在一条古色古香的步行街上,卖饵丝的摊位不少,足可证明这个地方盛产饵块。
据说,民国时期玉溪人翟永安在昆明端仕街开设永顺园餐馆,专卖小锅饵块,令食客趋之若鹜。我在昆明,因时间所限,未能趋前吃它一碗,至今遗憾。
除了炒,饵丝的做法还有一种,煮,吃法就像吃米线。历史文化名城腾冲,以饵丝为地方风味,炒煮并美,享誉遐迩。由于名气太大,游人品尝之余,往往还想带回家里让人分享。所以当地便把饵丝做成袋装、碗装干饵丝以便携带。
云南曲靖市流行的是蒸饵丝,做法虽有别于炒、煮,但添加各种作料(肉糜、香菇等)拌着吃,和前两者精神一致。
那么饵丝是否就是米线?似是而非吧。有人说,米线没法干制存放,而饵块(丝)正相反,以此作为区分两者的根据。这是不确的。我家附近有家专卖云南红河土产的商店,里面就有卖干米线。不仅如此,我还尝过朋友从贵州带来的干米线(需浸泡)。应当说,它们都是用大米做的,而区别在于饵丝是煮熟的米饭做成块切成丝的,米线是先磨成粉然后用米浆榨出的。
其实,在云南,饵块和饵丝的概念,就像粑粑和饵块,很多时候是交叉的,块丝不分,粑饵混淆,喜欢钻牛角尖的人若要把它们弄得水落石出,非被折磨死不可。
相传明末清初,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奔逃至腾冲.饥肠辘辘,命在旦夕,后来得到腾冲老百姓奉上的炒饵块,才不至于成为饿殍。于是永历不觉感叹:“真乃大救驾也!”因此,腾冲饵块又名“大救驾”。腾冲饵块与昆明炒饵块不同,是三角形的,标志明显。
可我听到的“大救驾”的故事不是这样的。
“大救驾”是一种由青红丝拌肉做馅烤制的油酥饼,有关人士不是永历皇帝而是后周的赵匡胤。和几乎所有的美食故事一样,受命于世宗的大将赵匡胤,在公元956年率兵征战南唐(今寿县一带)。南唐守军拼死抵抗,居然坚持了九个月。待到城池攻克,赵匡胤累得一连数日,饮食难进,将士为之犯愁。军中有一个厨子向当地厨师请教后,以白糖、猪油、青红丝、桔饼、核桃等作馅,嵌入面团之中,压扁烤制,呈给赵匡胤。赵吃了,大加赞赏,很快恢复了健康,接连又打了几个胜仗。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对曾经救过命的香酥脆饼念念不忘,欣然赐以嘉名———大救驾。
当然,“大救驾”的产地换了,是安徽的寿县。不信,你到寿县问问,是不是有一种叫“大救驾”的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