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一过,友人便来电,言说清明将至,又在想我岳父母做的艾青团子了,并已采集了两“蛇皮袋”艾草,不日将送来。
岳父母原籍江西婺源,水清山秀,地饶物丰,自然在“吃”上,既讲究又别具特色。艾青团子,婺源话叫“擦蔴粿”(清明果),与现在市场购买的青团大不同,其型,非团非饼,扁圆可人。其面,以三分糯米七分粳米揉制而成,过糯则塌,过粳则硬。其色,绿中泛黄,油亮润泽。其馅,以咸鲜为主,将鲜咸猪肉、香菇、笋、虾干、豆腐干、茭头(无茭可以葱韭代之),配以少许马兰头或雪里蕻,切成细丁,佐以香油拌之。包好后,底衬箬叶,上锅蒸熟即成。
一果在手,如捧翠玉,咬一口,外皮艾香沁人;内里鲜美味浓。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不仅全家人爱不释口,亲戚邻里,朋友同事更是赞不绝口。因此,每次做完,自己吃不上几个,大多是“友情赞助”了。
岳母说,清明果要好吃,艾草是关键。早年在婺源,初春的山野艾草遍地,清洌的山泉养之,纯净的雨露润之,天然混成,自是上品。前些年,老家还常有人捎些过来,这几年,走动少了,也就没了。现在城市,很是难觅,即便在公园绿地也能见到,地水空气全不对,谁敢吃呢。友人闻之,欣然承揽,因其家住郊区,每到周末才骑摩托回家,一路在田间地头发现此物,适时弄点不算难事。虽不及老家的环保,但来自菜地之类,岳母也认可。
艾草送来,我和夫人便苦了。满满一地,先要掐取嫩头,然后洗净,烧一锅开水,将其烫焯一遍,捞出放凉,挤出涩水,再摊开晾晒,二三日彻底干透后,成深绿色,收入袋中,方算完成。要用时,取出若干,捏碎,加水,揉入面团,即可。
清明果好吃,做起来有些难,老辈已做不动,我辈又嫌烦,不太愿意为之。但每逢清明,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硬”要提起这“花钱都没处买”的美味,其意颇有些“望眼欲穿”,既然此物还关乎一个“情”字,于是,只好忙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