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民族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节俗和节食,我最难忘的节食是乌米饭。
确切地说,乌米饭并非专属节食。有些地方三月三上巳节食乌米饭,有些地方却在清明节或立夏节食乌米饭,很多地方又在四月初八浴佛节食乌米饭。一些小商贩也不论节时,每到春夏季节便在街头巷尾叫售,给人们作早餐。少年时代,每天早晨上学,经常会在路边买一团乌米饭,或包糖或包油条,那清香味,糯米的韧劲,至今留在齿间。
乌米饭也称乌饭,还有称阿弥饭的,青精饭是它的学名,江南地区尤为流行。用南烛树的嫩叶洗净捣烂浸水中,入锅放少许明矾稍加热,滤出叶渣,将糯米洗净浸入汁液里,待一定时间后或蒸或煮而成。南烛树为常绿灌木,多分枝,叶似楝叶而小,若茶叶而圆厚。此树俗名乌稔树,又名青精树,故饭也取此名。不过有的地方也用杨桐叶、细冬青叶的。据传,乌米饭原是道家修炼、养生的食物之一。此饭色泽乌青而有光泽,食之资阳气。后来佛教传入我国,四月初八是浴佛节,祭祀佛祖的黑黍米和青精饭颜色相近,乌米饭逐渐成为浴佛节的食品。《燕都游览志》里还有“先是四月八日梵寺食乌饭,朝廷赐群臣食之”的记载,可见,它还是古代皇帝赏赐大臣的一种食品。
据传,食用乌米饭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到唐、宋时期已成为百姓喜爱的节日食品之一。唐代诗人陆龟蒙诗曰:“旧闻香积金仙食,今见青精玉斧餐。”“乌饭新炊笔臛香,道家斋日以为常。”可看出乌米饭在民间受到的青睐。杜甫《赠李白》诗曰:“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可见乌米饭还是养生食品。
关于乌米饭的传说很多:有说是目莲为救母,也有说农民起义军为解饥,还有说是杨家将杨文广被俘,杨金花为救哥哥所创,更有历史上春秋时期孙(膑)庞(涓)斗智的佳传,甚至还和沉香劈山救母联系到了一起,可谓传说纷纭。面对丰富多彩的文化积淀,如何传承光大,是一个值得深思也是应该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