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挡光又有害
很少有一种空气污染,像PM2.5这样“看得见、摸得着”:其造成的灰霾天,直接遮蔽蓝天和阳光。PM2.5是大气中直径小于或者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直径不到人头发丝的1/20。研究表明,空气中小于550纳米的颗粒物,可以大量吸收可见光,且颗粒物越微小其消光性越强。因此,以往只统计PM10无视PM2.5的空气监测报告中,空气质量不优就是良,而市民的感受却大不相同。
气象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不容易被阻挡,且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并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能直接进入支气管和肺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哮喘、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心血管病等多方面疾病。
油品质量拖后腿
目前,上海PM2.5的主要来源是机动车尾气、船舶和飞机排放、区域污染、电厂锅炉、工业排放、工地扬尘等。其中,机动车尾气排放占25%,居首位。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教授指出,不断升级并实施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是目前防治PM2.5最有效的途径。实践表明,欧洲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从欧I升级到欧 的过程中,PM2.5浓度下降了95%。我国轻型汽油车排放实施国 标准,而重型柴油车国 标准在全国的实施一推再推。
要使汽车达到更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不仅要求汽车生产厂家提高整车生产技术,还需油品供应商提高相应的燃油质量。“我国油品质量升级滞后,已经拖了汽车排放标准的后腿。”黄震指出,“我国油品升级的障碍不在技术,在于炼油厂升级成本的分摊。”
最有希望现“拐点”
针对PM2.5的主要来源,上海将重点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和电厂颗粒物深化治理。做好新车提前实施国V排放标准的各项配套准备工作,同步配套供应相应标准的成品油;基本建成本市运营性车辆简易工况法检测网络,全面推行机动车环保管理标志,2014年前淘汰15万辆各类黄标车。在燃煤电厂污染防治方面:全面推进20台35万千瓦及以下燃煤机组在2014年前完成高效除尘改造,并启动推进6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高效除尘改造试点,削减颗粒物的排放;完成11家电厂共计907.4万千瓦机组煤气脱硝改造,削减氮氧化物排放总量。
根据2006~2010年试点监测数据,上海PM2.5浓度年际变化趋势为基本持平、略有下降。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总工程师伏晴艳指出,在国内外专家眼中,上海最有希望在国内率先大幅降低PM2.5。要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能见度常年12公里以上,得坚持不懈阻击PM2.5十年至三十年。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