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某电视台“国宝档案”节目介绍山东青州市云门山摩崖石刻。解说中称明代书画家雪蓑在云门山上题写的一个巨大“寿”字,高7.5米,宽3.75米,是中国最大的石刻题字,这大概是事实。然而接着说云门山上这个坐北朝南的寿字是“寿比南山”典故的出处,这却纯属无稽之谈。
“寿比南山”的出处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诗经》相传是孔子编定的。在《小雅·鹿鸣之什》中有一篇《天保》,通篇都是颂祷之词,先后共用了九个比喻,它们是: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这就是有名的“天保九如”,而“如南山之寿”正是“寿比南山”出典所在。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雪蓑在云门山上题写“寿”字是在嘉靖三十九年,即公元1560年,比孔子编《诗经》晚了二千多年,更不要说《天保》一诗创作的年代了。把云门山上这个寿字当作“寿比南山”的出处,岂不是数典忘祖吗?
同一节目中还介绍雪蓑在云门山上所题“神在”二字,解说词中称出自孔子所说“敬神如神在”,字幕也是如此,这又错了。原文是“祭神如神在”,见《论语》第三篇《八佾》,是讲祭祀的。对待传统文化典籍,可不该掉以轻心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