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各位语言学家、学者、作者和我们晚报的读者两年来对“上海闲话”专版的支持和指导。
“上海闲话”专版创版后,每天都收到大量来信、来稿,它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经济全球化、人口流动骤增的大城市,如何保护作为地方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言文化,其实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但如何保护真还得费点心思,做得好皆大欢喜,走偏了也会带来问题。
我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上海话是1843年开埠后形成的中国三大方言之一,它有两个推动力:一是近代先进事业在上海的发展;二是吸纳海内外各地移民,使上海话变得丰富、博大、时尚、生动、形象。这说明上海话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对外来者、外来文化向来就有很强的包容性。今天我们讲“传承本土文化,珍爱上海方言”,特别要珍视上海文化中“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传统,这样才能让上海话充满生机,成为“这一个”国际大都市的特色。
《新民晚报》的办报理念之一,除了满足本地读者的知情权之外,还有两个关注,即对市民民生和市民文化的关注。上海话是带有浓郁特色的地方语言,上海话对上海城市文化的积累和发展具有怎样的作用和推动,还需要我们作更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但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推广普通话与传承上海话是一个共同体,它们之间不应对立,这才是科学保护方言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