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上海闲话”专版为上海的文化建设、为促进上海的语言生活和谐做了一件大好事。上海话是要保护的,但必须科学保护,要有度,要适度。两个目的:一是针对“无为而治”论,说明方言是有理由需要保护的,政府也应该有所作为、主动作为、积极作为。但我认为有必要做一些理性的思考。二是在保护上海话方面,要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在语言文字领域,也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统筹兼顾、科学辩证。既不能保守、因循守旧,也不能太激进。语言资源观就是要把语言文字看做是资源。是资源就应该保护(当然也包括要开发和利用)。从语言资源观的角度看,上海话是有价值的,大致包括三种价值:一是语言学价值:汉语的活化石;为普通话输送养料。二是交际价值:三四十岁以上上海本地人群中的绝对主流的交际用语(在日常交际领域,苏北话、山东话、宁波话、苏州话在上海一度都非常强势,现在已经全部让位给上海话了);特定的表达功能。三是文化价值:沪剧、滑稽戏的重要载体;身份认同、地域标志;与弄堂生活、婚丧嫁娶、年节庆典等民俗共生共存。那么,上海话是否要‘书同文’,统一书面语?能否有拼音系统?公共服务领域、市场服务领域是否有必要提供上海话?广电媒体方言节目总量占多少比例?上海话作为上海人的母语,要不要在学校学?都值得探讨。我们要策略思考以下几点,即(1)推广普通话、传承上海话。(2)培养双言双语人(3)发展上海文化、提升上海话文化的品位(4)不能将普通话和上海话对立起来(5)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