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传承上海本地方言,时下已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此际,我忽然于旧书店淘得一册沪语读本,平添意外之喜。
这是一部通俗文艺作品,书名叫《铁马记》,原作者为苏联劳动模范、被称为全苏第一女拖拉机手的安奇林娜,原书名为《我的集体农场生活》,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自传体小说。故事说的是一个旧俄时代受压迫的农民,在苏维埃政权下成为集体农场的劳动模范,成为女拖拉机手,带领大家共同进步。卫国战争中,她们忘我劳动支援前线,在和平时期开展劳动竞赛,提前完成了生产计划。此书由我国著名翻译家朱海观先生根据俄文译出,时代出版社于一九四九年五月出版。《铁马记》系改编本,繁体字竖排右翻版式,封面上老宋体“铁马记”三字下,画的是飒爽英姿女拖拉机手,沿袭着典型的民国装帧样式。该书由倪海曙先生编写,一九五一年一月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出版发行,初版印数一万册。
倪海曙在书前写道:“这种通俗读物是专门写给上海的,和懂上海话的工农弟兄姊妹看的。看的时候只要用上海口音把一个个字读出来。全本书讲一个故事,但是用的都是六个或七个字的押韵句子,所以看起来很省力,读起来很顺口,听起来很清楚。特别不会因为识字太少,因为书上字太密,或者因为语言不熟悉,于是有不敢看或看不下去的感觉。这还是一种尝试,是从旧式的唱本上学习来的,希望工农弟兄姊妹们读后告诉我你们的意见”。
这段话,把编写者的想法表示得清楚明白,就是要为工农读者提供一种通俗的文艺读物。全书共分十七个章节,像诗歌那样一行行排列,显得整整齐齐。如女主人公帕沙受到一位老牧民的帮助,书中是这样写的:“放羊辰光年纪小,赤脚登勒山浪爬。清早赶羊出村庄,风吹雨打太阳晒;身上背只小布袋,一块面包一瓶茶。牧场离村三十里,荒山野地多风沙;天黑弗能回家去,吓煞童年小帕沙。幸亏有个老牧人,时常搭伊讲讲话,老人名叫泰伦提,叫伊小囡不要怕。干柴野火烧一堆,缺嘴茶壶挂一把;右手拏出黑面包,左手拨伊酸黄瓜;叫伊烘火吃末事,吃饱搭伊讲笑话,笑得帕沙地浪爬……”有时,书中对个别关键沪语还作注解,如伛,念欧(eu),就是“弯腰”;烊,音羊,就是“化雪”,等等,让不懂上海话的读者也能看懂。全书共九十页,两千余行类似唱词那样的民歌体诗行,写得一气呵成,通俗、清新、形象、生动,用沪语读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
最后,该说说编写者倪海曙,现在已不大有人晓得他了。他是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现代作家。一九一八年生于上海,早年在震旦大学读医科,后转读复旦大学中文系。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一直致力于我国文字改革工作,曾任《时代日报》和时代出版社编辑,主编《新语文》《方言文学》等副刊。一九四九年五月上海解放后,他任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上海新文字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主编《新文字》半月刊和《语文知识》月刊。后调任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主编《拼音》月刊、《文字改革》月刊等。他一边从事文字改革工作,一边创作通俗文艺作品,有的还用方言写成,其中诗歌为多。他累计写作、翻译的专著有五十余种,如《新文字教师手册》《中国拼音文字运动史简编》《鲁迅论语文改革》等。他曾用苏州话写成《苏州话诗经》,用拼音文字写成叙事诗《楼台会》。而用沪话诗歌写成的《铁马记》,当年更是受到上海读者的欢迎,一些老读者至今还记忆犹新哪。可惜的是,倪海曙先生于一九八八年因病去世,只活了七十岁。现在,书店里书海茫茫,却几乎看不到沪语读物。假如上海本地作家能像倪海曙那样,尝试用上海方言写作,那海派文学将会更丰富多彩,有更浓郁的本土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