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近期市场的走弱受到了外部因素的较大影响,无论是欧债危机的升级,还是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都对沪深A股带来了直接的冲击。有些外部影响甚至会直接冲击A股股价,比如原油价格的暴跌,直接重挫了“两桶油”的走势。但从内部因素来看,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管理层呵护市场频吹暖风的基调没有任何变化。这组矛盾梳理起来,应该不大难。外因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它会对短期走势和局部个股产生直接影响,但市场的基本趋势是由内因决定的。内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实体经济和政策预期互为因果。每月上旬的经济数据,成为了投资者倍感关注的焦点。不过,数据公布之后,到底如何来解读,对股市又有怎样的影响,仍让人感到错综复杂。数据不好,就可能出政策性利好;而数据好了,紧缩又会随之而至。关键是,经济数据和政策预期互为因果,没有绝对的利多或者利空。通俗一点说,两者就像酸碱中和,数据是酸,政策预期就是碱;相反,数据是碱,政策预期就一定是酸。因此,无论好的数据还是不好的数据,投资者都可以把它当作中性来看待,不必太过介意。
(3)供求关系决定市场的发展趋势。在所有各种矛盾中,站在市场经济视角看问题,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也可以说,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具有决定影响的是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力量对比关系。
从筹码供给来说,前两年大家关心的是股权分置改革以后的限售股解禁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注意力逐渐转移到IPO的数量和节奏上。扩容是硬道理。不管IPO改革怎么进行,发股票的步伐是不可阻挡的。因此,供给是刚性的。最近IPO过程更加公开和透明了,这对投资者判断未来供给压力有多大是有帮助的。因此,供给因素不再是关键因素。
供求关系的焦点现在集中在资金方面。今年以来,资金扩容取得了一些进步,这抬升了市场的底部。第一季度地方养老金的入市,1000亿规模三成买股票,增加了300亿资金。大幅度提升QFII额度,在理论上也拓展了资金的渠道。四月初两家ETF基金的发行,300亿真金白银的快速建仓直接使指数上涨了100多点。资金扩容的节奏和步伐,决定大势的方向。
总之,尽管市场的各种矛盾纷繁复杂,而且相互交织,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内因。在各种内因中,供求关系是决定大势的关键。而在供给和需求这对矛盾中,资金扩容的进展才是具有决定影响的关键因素。 瀚民
本版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