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印”二字,其字面意思便是作为一种凭证。《史记·封禅书》:“陛下必欲致之,则贵其使者,令有亲属,以客礼待之,勿卑,使各佩其信印,乃可使通言于神人。”古人自古是以佩印、盖印、封印,视为一生的身份、生命和阶级的象征。印的使用,不仅于此,自明中期文徵明、文彭父子倡导以来,不光作为实际功能的存在,还成为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印在文人看来,更是一种理想。和书画艺术密切相关的印章——这种在元代初期尚不发达的艺术门类,在明末清初瞬间迸发华彩,成为文人生活中一种寄情言志的方式。以文艺上的追求来言志,是神而逸而奇、断不可滞而涩而平的生活气质,其间接也反映了印人身份的提升。
上海曾经是中国篆刻的重镇,海派篆刻素有全国“半壁江山”之美誉。自上世纪初以来,上海先后涌现了吴昌硕、赵叔儒、陈巨来、王福庵、邓散木,以及相继的来楚生、方去疾、钱君匋、叶露渊等众多篆刻艺术大师,为海派篆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上海篆刻界依然是流派纷呈、人才济济,既有着深厚的传统承继,也有在传承基础上的锐意创新。尤为可贵的是当代上海篆刻家坚持各自的艺术个性,依然在风格的多样性上体现了海纳百川的优良传统。当代上海老中青三代篆刻家拥有代表海派篆刻的整体实力,维持着相对的艺术高度。
“意兴所至,下笔立就”,这是诗、书、画、印,一切艺术共通的境界。如今的文人篆刻家浸淫在千年书香沉墨里,他们拿起刻刀,运刀如运笔,凝作简简数字的一枚印章,一切以直白、凝炼、简洁的方式呈现出来。有时翻开一本久置略疏的线装印谱,重见朱红尤在、疏落已久的印文,每个人都会有遥远与切近的时空错落与知己重逢之感。
作为有史以来首次全面展示当代上海篆刻整体水平的篆刻展,“叩刀问石”2012年上海篆刻邀请展,经上海书画院历时半年多的筹备成果在7月15日至30日于壹号美术馆与广大专业学者和所有的篆刻爱好者见面,遴选上海老中青篆刻家59位,年龄跨度从98岁至31岁,参展作品风格各异,涵盖各个流派。其中有当代海派篆刻三大家韩天衡、童衍方、刘一闻,又有海归四大家吴子建、徐云叔、陆康和陈茗屋,还有西泠印社中而今可见的最年长的前辈顾振乐、高式熊和江成之。参展作品风格、尺寸、材质互异,以闲章为主,内容多为诗文、吉语、佳句和肖形,印蜕集成印屏,同时涵盖拓款,原章一并展览。
此次的展览,不仅是一次“叩刀问石”的巡礼,更让人看到,在繁复火热的社会气场中,篆刻家的文化态度是否改变?治印的理念如何展现?是否依旧保持古制之法?等等,他们正用刀表现印面的生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