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天笑写《上海春秋》,约始于1922年,从近代中国金融史的角度看,却迅捷反映了前一年的“信交风潮”,作家的敏锐和写实功夫令人赞叹,也为我们留下了这场金融风潮的“文学版”。
所谓“信交风潮”,是指1921年冬在上海因中国商人滥设信托公司和交易所而引发的金融风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市场上大量闲散资金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方向,而北京政府为了缓解财政困难,大量增发公债。在此背景下,新兴的交易所和信托公司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在1921年下半年的“信交狂热”中,上海猛然诞生了150多家交易所和信托公司。除最大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和华商证券交易所外,金、棉、丝、粮、油、酒、皮毛、竹、木、纸、瓦、烛、皂等,行行竞相开设交易所,有的行业甚至还别出心裁地设立什么星期日交易所、夜市交易所,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上海春秋》中,裁缝世家的市民陆荣宝,家里颇有些积蓄,本来还算安安心心做生意,信交风潮中,陆的一个朋友黄皮梁跑来便道:“小陆,你要想发财吗?现在就是个发财机会了。”
接着又将自己的买股经历道出,说是一转眼的功夫,洋钱赚着五百块。“发财不是就在目前吗?”
陆荣宝怦然心动,当时就托黄皮梁买进了二百股。开始是小打小闹,也赚了几笔,后来就嫌量少不过瘾,“一口气又买了几千股”。说也奇怪,买进那几千股后,形势就不见好,“今天跌三角明天跌四角”,当中也涨上七八角,陆荣宝却不甘心,结果股票再次掉头往下,“这一下子,陆荣宝除从前所赚的几千块钱呕出不算外,蚀去了一万多块钱。”
陆荣宝的姑母小妹姐,则栽在信托公司上。她认识一个二十多岁的小白脸,名叫金小玖。这金小玖好吃懒做,一天对小妹姐说:“我们预备开一个信托公司,包可赚钱。这是一个外国法子,中国人还没有做过。”
经不住诱惑的小妹姐,将大半生的积蓄投进金小玖的信托公司里。金小玖当了董事,先挥霍起来,“用空了有三千余元”,小妹姐还被蒙在鼓里。
所谓物极必反,狂热之后便是风潮,陆荣宝和小妹姐们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到1922年4月,上海的上百家华商交易所,只剩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等6家,信托公司只留下中央信托公司和通易信托公司两家,其余不是倒闭就是转业,或者经办人卷款而去。泡沫去除,市值蒸发,在华商交易所上市的企业股票信誉扫地,证券市场暂时进入了静默期,而盲目投资的股民所受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美国华裔学者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章“文学革命”中,认为晚清社会小说,“是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的。这一派的小说,虽然不一定有什么文学价值,但却可以提供一些宝贵的社会性的资料。那就是:民国时期的中国读者喜欢做的究竟是哪几种白日梦?”
中国许多近现代文学作品所提供的社会学意义的确超越了文本的艺术成就,不妨在阅读时多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