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问篇载: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患,忧虑、担心。之,语助词,无义。己知,即知己,古文中常见宾语置于动词之前,使宾语得到强调。其,反身代词,指自己。全文意思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卫灵公篇载: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病,担忧。此章与上述不患章意思相同,只是前后句位置颠倒:君子担忧自己无能,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
里仁篇载:子曰:“……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莫,相当于不。为,使、让。可知,指别人能够知道。译成现代汉语是:不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追求可使别人知道自己的学问、本领就是了。
学而篇载: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忧自己不了解别人。前一句与上述同,后一句稍异,说的是“知人”“不知人”,不过所患仍是自身的问题。
可见,孔子多次说过类似的话,主题是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基本精神是“君子求诸己”(卫灵公篇),强调自己的内心觉悟和主观努力,担心自己的种种不足。这与前文“内省”相关联,只是更加具体。应该指出,“人之不己知”包括别人没有实事求是地了解自己,即别人误解自己,此时应该同样只是检讨自己的学问、能力,而无需辩解,更不必指责他人。
与上述四章相近,学而篇还有一句重要的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怒而未发。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心中并未生出恼怒之意,不也是君子吗?前四章患与不患、病与不病,是虚设前提下的内心思虑,而此句之不愠,是事实确定后的内心情绪。故杨树达先生按:“中有自得,故人不知而不愠,自足乎内者固无待于外也。然非德性坚定之人不能及此也。”“不知而不愠,则为德性坚定之人矣。”
孔子之语显然透露其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方面,即一个人的存在和价值首先建立在自我觉悟和主观努力之上,亦可说建立在自我的问心无愧之上。这种观念有其历史局限,并不完全适用于两千多年后的信息社会,但其道德性的积极意义却永远不会过时。特别是当今社会盛行功利主义,个人的成功和价值并不重视“自足乎内”,而主要是“待于外”,而且必须被他人承认,必须被领导赏识,必须被舆论赞许,走到“君子求诸己”反向的另一个极端。若稍不如愿,则怨天尤人,慨叹、悲叹、怒叹老天不公或怀才不遇云云,而不反观自己素质、学识、能力、经验之不足。故吸取孔子思想之营养,十分必要。
当今社会,可谓一大名利场,多数人都在钻营,都想出人头地,或争名,或夺利,或既争名又夺利,费力劳神,永无宁静。在熙熙攘攘之中或多或少保有“自在世界”的人,反倒成了异类。“自在世界”是一种高妙的精神境界,此处借用,只是说明区别于争名夺利的一种生活状态。人们身边尚可发现与之近似者,不过多被视作愚笨之人。实际上,有仁心、守本分而又自强不息、慎言勤行,绝非愚笨,充其量只是“如愚”(为政篇)。如愚而实不愚,正如“不患人之不己知”“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有智慧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