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上海话的传承困境,老先生很镇定:“消失是不可能的,但它会演变。”据肖燮钧的考究,从最早的本地话到现在的上海话经历了数次变化,先后融入了苏州、宁波等多种口音。现在的年轻人和老年人说的上海话也不一样。很多青年人用的词,如“酷”“嗲”“说大话”,他一开始都听不懂。在他看来,变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标准,你说一个版本,他说一个版本,大家交流起来就会困难很多:“英语有国际音标,普通话有汉语拼音,上海话也需要有一个标准,这样才能让大家说到一起去,有利于上海话的发展。”
“小上海”组的万紫千红虽然才6岁,讲起上海话来也毫不含糊。从他牙牙学语开始,家里人就教他讲上海话。上学前,几乎没有人跟他说普通话,小家伙从小跟着奶奶唱上海弄堂里的歌谣,他还喜欢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不仅爱看,还善于模仿。要参加决赛了,万紫千红这两天正在爸爸的指导下练习新节目——用上海话讲神笔马良的故事,希望能捧块金牌回来。
和之前两个上海人从小学习上海话不同,湖南妹子周香10年前才来到上海。为了能尽快融入上海的生活并且留下来,她找了个上海老公,“我的上海话基本上都是他教我的”。周香开始时只是跟老公讲上海话,后来老公的家人都成了她的沪语老师,现在她已经能讲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平时在家也都是用上海话交流。这次看到有上海话大赛,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她和老公、女儿一起报了名,但是老公、女儿相继被淘汰,现在她要带着全家人的希望备战决赛。
回首比赛过程,她发现自己更增加了一份对上海话的热爱,也开始更多地要求女儿讲上海话:“用上海话交流会增加一份亲切感,帮助我们更快地拉近和周围上海人的距离,更好地和他们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