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背景
芬兰是欧洲小国,人口仅350万,东部及东南部与俄罗斯接壤,其中东南部的卡累利阿地峡当时距俄圣彼得堡(列宁格勒)仅30余公里,芬兰南部的芬兰湾是进入波罗的海重要水路,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上世纪30年代后期,面对来自德国的威胁,苏联积极筹建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拓展战略防御纵深。为此,苏联向芬兰提出了领土要求。1939年10月12日,苏芬两国代表团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会谈。对于苏联的要求,芬兰作出了有条件的有限让步,但苏联拒绝任何让步。11月13日,谈判破裂,苏联决定武力解决。
11月26日晚,莫洛托夫宣布苏联抗议芬兰在边界上3次炮击挑衅,要求芬兰军队立即从边境后撤20-25公里。芬兰政府没有拒绝,但作为交换条件,也要求苏军从边界线另一侧后撤同样的距离,但该条件根本不能被苏联接受,几小时后,苏联废除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
11月29日夜,苏联召回驻芬兰的代表,苏芬战争一触即发。
作战经过
苏芬战争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苏军全线进攻,芬军顽强抗击(1939年11月30日-次年2月10日)
1939年11月30日,苏军轰炸机空袭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和维普里等数座重要城市。同时,百万苏军从长达1500公里的边界线上越过边境,分四路从南、东南、中和北部对芬兰发起全线进攻。
苏军展开的兵力有19个步兵师和5个坦克旅。其部署如下:
1.在卡累利阿地峡展开第7集团军(辖8个师、1个坦克军和2个独立坦克旅)。其任务是从正面进攻曼纳海姆防线,夺取维堡,并于进攻发起后的第三天推进至赫尔辛基;
2.在拉多加湖东岸,展开第8集团军(辖6个师),其任务是从侧翼牵制芬兰兵力,协助第7集团军;
3.在芬兰中部,展开第9集团军(辖4个师),其任务是分兵两路,左路直指奥卢,右路直指凯米;
4.在拉普兰方向,展开第14集团军(辖1个师),其任务是夺取佩萨莫,切断芬兰通往挪威的道路。
芬军在卡累利阿地峡部署第2、第3军,共5个师;在拉多加湖东岸部署第4军,共2个师;在芬兰中部部署第5军,辖9个边防营;在拉普兰地区,部署4个独立营;由第1军(2个不满员的师)和1个骑兵旅编成预备队。这些部队依托长达1000余公里、建有大量碉堡和堑壕的曼纳海姆防线,组成坚固防御。此外,芬军还利用森林、河流、湖泊、沼泽和湿地构筑大量野战阵地。
苏第7集团军沿87公里宽的正面向拉多加湖方向进攻,却被曼纳海姆防线的碉堡和反坦克障碍所阻挡。12月4日,苏军抵达塔伊帕莱附近。12月6日-20日,在炮兵和舰炮火力的支援下,苏军对塔伊帕莱发动连续进攻,但均因损失惨重而后撤。为打破对峙僵局,苏军从左翼和后方向右翼增兵。
12月15日,苏军向苏马发起重点进攻,芬军火炮以抵近射击的战法重创苏军,苏军被迫后撤。
12月17日-23日,苏军调集重兵,对苏马发起连续进攻,再次又以失败告终。之后,芬军大举反攻,其中有5次战斗比较知名:
1.卡累利阿地区的战斗
12月5日,苏第8集团军推进了10-20公里。芬军依托苏奥湖周围的有利地形,以一部兵力正面抗击,主力向洛伊莫拉-锡斯加湖方向实施进攻,企图消灭沿拉多加湖畔道路进攻的苏军,但因苏军突击迅速而未能实现。
12月9日-12日,芬军从托尔瓦湖向苏奥湖实施反击,重创苏军第139师。15日,芬军又将到达艾格莱湖附近的苏第75师击溃。至1940年1月11日,芬军将苏第168师、第18师、第34坦克旅分割包围。至2月底,被围苏军均遭重创。
2.苏奥穆萨尔米地区战斗
苏第163师分为两个梯队,向苏奥穆萨尔米村推进。芬军第15边防营组成2个小分队,迟滞苏军。
12月5日,芬军第9师抽调第25团增援该地区,9日到达。11日芬军开始进攻,以一部兵力切断苏军后方补给线,其余兵力阻击苏军,不久将苏军包围。21日,芬军指挥官估计苏军第44师可能驰援该地区,故决定尽快歼灭苏军163师。27日-29日,芬军第27团向苏军第163师发起总攻,将该师打散。31日,苏第44师进抵库伊瓦斯湖附近,但害怕遭围歼,遂转入防御。
1940年1月1日夜,芬军发起小分队攻击。在得到第9师加强后,芬军于1月5日展开大规模进攻。至6日,苏军第44师遭毁灭性打击。战后,芬军第9师转战库赫莫。
3.库赫莫地区的战斗
苏军第54师分为两个梯队,向库赫莫地区芬军第14边防营的防御正面发起进攻。12月5日,芬军第9师抽调第25团加强该地区防御。8日,芬军将苏军第54师包围。
1940年1月28日,芬军再次得到第9师增援,遂加强了对苏军第54师的分割攻击。为解该师之围,苏军第33师紧急驰援。2月底,芬军对苏军实施各个击破,苏军第54师遭重创。直到苏芬战争结束,苏军第54师才得以脱困。
4.凯米湖地区的战斗
苏军第122师向凯米地区实施突击,在萨拉附近兵分两路,向马尔加湖和萨维科斯基两个方向进攻。
12月16日,苏第122师先头进抵距凯米湖25公里处,后续第88师也向萨拉、萨维科斯基和凯米河畔进攻。芬军得到1个营的增援后,于18日攻击凯米湖正面的苏军侧翼,苏军退却后转入防御。
1940年1月2日-3日芬军再度进攻,将苏军包围,直至停战。
5.佩萨莫地区的战斗
芬军仅在佩萨莫地区部署了1个步兵连和1个炮兵连,且装备老旧。苏第104师迅速占领雷巴奇半岛后成3路纵队南下,因受严寒影响和芬军阻击,撤至纳乌奇转入防御。到12月初,苏芬双方陷入僵持。
苏芬战争第一阶段,苏军伤亡约2.75万人,而芬军只伤亡2700人,芬军缴获苏军坦克80辆、大炮70门,并俘获1600人。
苏军突破防线,芬兰战败求和(1940年2月11日至3月12日)
百万雄师血战1月,竟然损兵折将,又被打回原地,这使苏联十分恼火。斯大林撤换了前线将领,并调集了45个师以上的兵力,由铁木辛哥元帅统一指挥。在卡累利阿地峡,苏军投入的步兵师增加了13个,并得到20个炮兵团(720门火炮),7个装甲旅(455辆坦克),以及15个航空团(450架飞机)的支援。
1940年2月11日,经周密准备后,苏西北方面军在航空兵和炮兵的火力支援下,从左右两翼再次对曼纳海姆防线发起攻势。14日,苏第7集团军从曼纳海姆防线左翼的苏马附近突入芬军主防御地带,并形成宽5公里、纵深5-6公里的突破口,但苏军第13集团军在右翼的进攻受阻。18日,芬军主力被迫放弃主防御地带,撤至第二防御地带。苏第7集团军乘胜发起连续进攻,但未能再次突破。
2月28日,苏军调整部署后再次发起新的进攻,终于突破芬军第二防御地带,于3月2日进抵芬军后方防御地带,并从东西两个方向对退守维普里的芬军形成夹击。芬军全线退却。苏军2个坦克营和2个步兵营组成快速机动部队,在舰队配合下渡过维普里湾,迂回至维普里西面并切断该市通往赫尔辛基的公路,对维普里守军形成包围。
3月12日,苏第7集团军攻占维普里及周围大部分地区,消灭防守该地区的芬军第2、3集团军主力,全线突破曼纳海姆防线。同时,苏第13集团军也渡过武奥克萨河,向芬兰纵深推进。芬军已无力抵挡苏军进攻,芬兰政府被迫向苏联求和,苏芬战争结束。
作战评价
此战,芬兰军队阵亡4.8万人,伤4.5万人,被俘800余人;苏军阵亡1.6万人,伤2.65万人,被俘5500余人,损失坦克1600辆、飞机648架。苏联百万大军征战3个月,虽最终获胜却损失巨大。这使苏军的声望受到很大影响。
战争的爆发源于苏联寻求扩张战略防御空间,其发动的苏芬战争具有非正义性,苏联恃强凌弱、自私自利的做法严重损害其国际形象,使其政治外交陷入孤立。更严重的是,苏芬战争不仅把芬兰推向了德国,还使得许多原本愿意同苏联结盟抗击法西斯的国家也逐渐倒向德国,是一场得不偿失的“胜利”。
芬军指挥得当、战法灵活,充分利用严寒气候和有利地形,屡屡以小搏大,以弱胜强,取得多次重大胜利,创造了战争史上不多的以小搏大、以弱敌强的光辉战绩。
寒梅
兵力对比
■苏军:在战前集结陆军50余万人,后陆续增至90余万人,坦克2000余辆、火炮数千门;空军各类飞机3000余架;海军波罗的海舰队与北方舰队约5万人。
■芬军:现役部队12.7万人,预备役30万人,民兵10万人;各类作战飞机约270架,火炮900门,坦克60辆。其中,现役部队编成5个集团军共9个步兵师、4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和一些独立的边防部队。芬军指挥员是曼纳海姆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