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梅家平,住在美国新泽西州。我从小喜欢运动,现在62岁了还坚持锻炼。去年,我在新泽西老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得了3个第二名。作为一个中国人,能站上美国老年运动会的领奖台,我很自豪。”老梅的自我介绍,一下子吊足了大家胃口。
看了晚报文章联系上
老梅小时候在常熟路小学读书,不仅班级里考试总是第一,学校运动会短跑比赛,他每次也都拔得头筹。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无论在上海,还是在美国工作生活,体育始终伴随着他。
老梅到了美国后订阅过一段时间的新民晚报美国版。去年9月,本报刊登了一篇上海老将田径队的基层调查报告:《老年刘翔一样阳光》。老梅在美国看到了这篇文章,十分激动。于是,他拨通了越洋电话,几经周折找到老将田径队的教练张林德。
这一次,趁着老梅回国探亲,张教练特意把他请来,和队员一起交流运动心得。一见面,老梅看到很多比他还大20岁的老人家每天还在坚持运动,连连称道。
翻译文章投给体科所
“我曾在上海市体育科研所工作,当过调研员。”关莉莉是老将田径队的投掷选手,老梅听她介绍自己的身份,勾起了一段回忆。
出国前,梅家平在上海纺织局工作。“现在,上海到处都是塑胶田径场了。可我们小时候,体育场里全是煤渣道,和现在不好比。”
老梅英文一直不错,早年看到一篇英文报导,介绍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塑胶跑道。“那会儿,这是很新奇的事物。”塑胶跑道的报道对梅家平触动不小,他决定把文章翻译出来。“报道不算长,但跑道每一层要铺设什么材料介绍得清清楚楚。只是一些科技词汇平时很少接触,翻译起来不容易。”老梅为了翻译这篇文章,专门跑图书馆找外文资料,做到每个词汇都翻译准确。大功告成,老梅很得意,特地把翻译好的文章寄到体科所。
关莉莉和老梅,因为这一篇文章有了“交集”。“我正在研究老年人体育健身的课题,你在美国接触信息多,希望我们今后能合作。”关莉莉的提议老梅欣然允诺。
在美参加老年运动会
老梅今年已经60岁出头,精力充沛,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不少。老梅现在依然在工作。“每天忙忙碌碌,但我还会抽时间打篮球,游泳。工作忙了,没时间运动,就少开车,多走路。周末去田径场训练两个小时。”老梅说,他对短跑很痴迷,自己买了起跑器,训练时用。
去年,老梅参加了新泽西州老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一天里面,我参加了百米跑、跳远、200米蛙泳3个项目的比赛,得了3枚银牌。”老梅停顿了一下,开起玩笑,“对不起,我和金牌没缘分。”一句话把大家逗乐了。
“今年的比赛,我又退步了,只得了两枚铜牌。”老梅继续说,“有奖牌就很了不起了。”大家对老梅跷起拇指。
“不过,我今年百米的成绩是14秒2,比全美老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达标成绩还快0.3秒。”老梅雄心壮志,他打算明年3月参加全美老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百米赛,继续在美为华人争光。
本报记者 钟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