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技术“搬”来创业
让刘保朋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发言引来评委之一、曼哈顿资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进的一番质疑:“你说技术领先,请问有没有到竞争对手那里实地调查过?”“你说第二年就能赚钱,想没想过厂房建在哪?能拿到土地吗?”种种疑问,刘保朋无言以对。王进的结论是:“这是一个闭门造车的项目。”
本届“挑战杯”创业大赛决赛,有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的全国160多所高校的200多个团队在上海展示创业梦想。可记者发现,内地高校中许多创业计划其实都是“导师项目”,也就是技术是导师的、股份是导师的,如果有创新,也是导师的。
苏州大学大四学生赵楚楚的创业计划是制作新型汉麻材料,“目前汉麻还没有广泛应用于家纺产品,因此就想到了这个创业方案。这项技术专利所有者是我们的导师,导师通过专利入股的方式参与我们的项目。”小赵说。可是,作为创业者,她们的创业团队并没有深入过家纺企业做调查,导师给了他们技术,并没有给他们完整的市场调研。
评委对原创更感兴趣
广东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星国不止一次担任“挑战杯”的评委,他告诉记者,最感兴趣的并非“导师项目”,而是大学生的一些原创。
香港岭南大学的黄静儿是今年刚刚入学的新生,她和几个同学想到在地铁站设置减压娱乐空间,通过八达通卡付费。只需“嘀”一声刷卡,就可以通过自主式服务,唱一首歌、尖叫几分钟、坐一会儿按摩椅来进行“快速减压”。这个创业理念没有太多的高科技,却源自生活,颇具创意。
南京财经大学的几名女生则计划设立一个网上教材租赁公司,这个创业点子也来自大学生实际生活,既省了钱,又环保。更可贵的是,女孩子们“真刀真枪”走进了市场。创业者之一的钱嫣然同学告诉记者:已经在附近大学城试运行一个月,毛利4万元。
不少与会的评委认为,“挑战杯”的本意是鼓励创新,鼓励大学生实现梦想,基于这个理念,建议未来的比赛少一些“导师项目”,让更多大学生的“原创”登台亮相。据悉,本届“挑战杯”采用了一个新规则,即高校教师已不再担当评委,这或许也是对目前“导师项目”太多的无奈。
本报记者 张炯强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