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得志
阿伦·斯沃茨从小被视为神童,3岁时就自己学会阅读。小学3年级时,他设计出一台能发放优惠券和查询账户的ATM机。13岁时,他设计一个类似维基百科的网站获得大奖,结识了万维网发明人蒂姆·伯纳斯-李。这一年,他还参与了RSS1.0版本编程。
他读到9年级时决定辍学,将大部分时光用于与成年IT精英们交流。2002年,年仅16岁的他参与打造了抗衡传统网络版权制度的共用许可证(CCL)体系。
他被名校斯坦福大学招揽,却在一年后离开,因为觉得斯坦福是个“自由论者的噩梦之地”。
离开大学后,他创立了软件公司Infogami,后来与新闻社交网站Reddit合并。他19岁时,Reddit被康德·纳斯特出版公司收购,他跻身IT界新富。
内心脆弱
斯沃茨短暂的一生足够炫目,内心却极其脆弱。他曾在博客中坦言,自己坐飞机时甚至不敢向空乘人员要杯水。“即使身处在最亲密的朋友中间,我仍然有一种受到强迫的感觉,任何微乎其微的冲击都会让我缩回自己的洞穴中。”
身体上,他饱受溃疡性结肠炎带来的疼痛。2007年冬天,他病倒在波士顿一整个星期,当他终于回到办公室内,却因为擅离职守被解雇。
精神上,他长期抑郁,常在博客中绘声绘色描述自杀倾向,以致一名同事一度信以为真,叫来警察闯入他家。
斯沃茨20岁时与33岁的女记者奎因·诺顿成为情侣,他常与诺顿争论一个话题:假如他死了,互联网会不会怀念他?斯沃茨坚信,即使他早逝,也不会有人留意或关心。
与诺顿分手后,斯沃茨2011年夏天开始和激进活动人士塔伦·考夫曼交往。考夫曼认为,斯沃茨在安全感方面似乎有长进,开始意识到亲身参与选举政治比攻击政府网站更有效。
引火烧身
斯沃茨越来越热衷于利用自己在网上的影响力组织群众运动影响政治决策,成为互联网信息开放运动的代言人之一。在互联网阻击美国国会通过《保护知识产权法案》的舆论运动中,他的威望得到验证和增强。
但他的“革新”尝试最终触犯了法律。2008年,他从联邦法院电子数据库中下载近2000万份收费档案放到网上免费分享。FBI对斯沃茨展开调查,但最终没有提起诉讼。
2010年,斯沃茨开始另一次“开放获取渠道”尝试。他侵入麻省理工学院电脑网络,从电子数据库JSTOR窃取多达480万篇学术论文,意图上传至网络供人分享。
斯沃茨受到电信欺诈、计算机欺诈、非法获取受版权保护计算机信息等13项重罪指控,可能面临最高50年监禁。但检方提出,只要他认罪,仅需坐牢6至8个月;即使他拒绝,检方也不会要求多于7年的刑期判决。
但斯沃茨拒绝做有罪辩护,冀望推翻所有指控。直至今年1月11日,女友考夫曼发现他吊死在公寓内。
反省悲剧
斯沃茨成了为推动网络信息开放而牺牲的“烈士”,各地网民纷纷举行悼念仪式。斯沃茨的父亲罗伯特在葬礼上说:“他不是自杀,是被政府杀死了。”但另一些网络信息自由拥护者却在自省:斯沃茨惹祸上身乃至自杀,他们是否也有责任?
斯沃茨的朋友卡尔·马拉默德坦言,他怀疑斯沃茨之所以侵入JSTOR,是源于自己此前在“推特”上发表攻击JSTOR收费的言论。
“我是不是鼓励他去攻击JSTOR?一些同行也为他的死而捶胸顿足,是我们煽动了他吗?当他被捕时,我们是不是本该多为他做些什么?我不知道,我提出问题,但无法回答。我无法看透别人在想什么,我只能反省自己,扪心自问做错了什么。” 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