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3:教育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在线互通有无,“小道消息”或会让人焦头烂额
~~~在线互通有无,“小道消息”或会让人焦头烂额
~~~在线互通有无,“小道消息”或会让人焦头烂额
     
2013年04月0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泡在“家长群”抱团迎对升学季
在线互通有无,“小道消息”或会让人焦头烂额
陆梓华
图 付业兴/CFP
  距离幼升小、小升初及中考、高考越来越近了。此时谁最焦虑?答案不一定是学生,有可能就是家长。最近,关注网络的人会发现,从网上论坛发帖、跟帖,到微博互粉、社交网站相互关注,再到共建QQ群,手机微信群聊,很多家长的通讯录里就多了一群特别的联系人——他们可能相熟已久,却不知道对方真名实姓,彼此的称呼有着共同的后缀,“xx妈妈”“xx爸爸”。他们几乎不分昼夜探讨的话题,便是孩子的升学与读书这个家庭“头等大事”。   

  家长网上结缘,最希望获取哪方面的信息?最愿意聊些什么话题?哪些家长不太受欢迎? 

  网上建群

  帮孩子找玩伴

  家住静安区的周女士是某知名育儿论坛的活跃用户,同年同月添了宝宝的家庭不定期举办聚会,给宝宝集体过生日,踏青,最多的一次竟来了60多户。几年下来,大家的友谊从线上发展到线下,保持密切联系的家庭在10户左右。住得近的几个孩子每周串门、聚会,逢年过节一起出游。看到独生子女的儿子享受着兄弟姐妹间的情谊,周女士很欣慰。

  6岁男孩辰辰的妈妈钱女士,有好几个微信群。自从孩子所在班级的家长发起了微信群,这个群成了她所有群中“冒泡”最频繁的。每晚她都要看看“朋友圈”里其他家长贴出的孩子生活趣照,分享各自从孩子口中“套”出的幼儿园生活趣事。有家长到幼儿园当了志愿者,协助老师开展各类活动,会第一时间“现场直播”;有家长是小学老师,会提醒大家,关注各类学校招生信息,幼小衔接要注意一些什么;有孩子讲不清楚老师要求完成的小制作该怎么完成,马上又其他小伙伴通过妈妈的账号发过来自己的成品供参考;有时,有家长会为“拼”民办小学还是就近读公办小学纠结,话题一抛出,引发群里其他家长共鸣,大家互相鼓励“吐槽”一番,都觉得焦虑暂时得到了缓解。 

  钱女士说,一次,自己在群里感叹,“为什么到大班才建立了‘妈妈群’”,马上有妈妈安慰,“放心,孩子们的人生这才刚刚开始。”她说,大家商量着,让“妈妈群”成为孩子毕业后互相联络的纽带,让这些从3岁就认识的孩子们,成为一辈子的朋友。 

  年级越高

  网聊压力越大

  但周女士坦言,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交流的话题从玩具打折、奶粉团购被“上哪个兴趣班”“读哪所学校”“名校招生攻略”等和升学搭边的话题所取代时,她开始有点“怕”上网了。一方面,她想了解更多教育信息,但是,每每看到网络上各种“牛娃”的成才故事、看到别的家长又给孩子报了这个班那个班,看到别的孩子考了这张证书那张证书,焦虑感陡然而生。 

  初中女生小梅的妈妈加入班级的QQ群不久便感到,和小学的家长群相比,这里的空气有些“凝重”。有家长“轻描淡写”地说起自己的“富养”育儿经,看到他们列出的动辄数万元的孩子游学经历,让小梅妈妈有些吓牢牢;有家长关心,主攻哪门学科竞赛容易得奖,甚至预备班就让孩子提前学了化学;有家长时常在网上发帖畅谈自己的素质教育经,号称“从来不给孩子补课”,但是,孩子却告诉小伙伴,自己的双休日早就被好几个学科类补习班排满……小梅妈妈坦言,每次上QQ群,都能感觉,虽然中考还有好几年,但大家已经有意无意在较着劲,生怕自己孩子落在后面。

  浏览多个育儿论坛,记者发现,参与者的发言是否真诚坦率,是决定这个网络家长平台人气高低的关键。一个有关“亲子数学,兼谈数学的乐趣”帖子从2008年第一帖开始延续至今,家长们共享智慧,跟帖已经长达78页,吸引了超过3000条回复。“孩子喜欢难题,不愿意做容易的题目怎么办”“在生活场景中学习数学的经验”“做个懒妈妈,给孩子留点自己思考的时间”……围绕着“快乐数学”的话题,家长们谈困惑,也贡献妙招,使这个帖子长盛不衰。

  三类家长

  不受大家欢迎

  记者在一些家长中发起了一个微型调查,结果发现,这样的家长网友,不大招人欢迎。 

  ■ 炫娃炫富

  网上交流的话题最好和孩子有关,哪怕位高权重,也不要把工作状态带入其中,要纯粹以一个家长的身份和他人交流。“牛娃”家长不要带着炫耀的口气,畅谈自己教育理念有多么先进,或者孩子天资有多聪颖,观点过于偏激的家长不太受人欢迎。 

  ■ 爱开“小会”

  在公众平台上,大家的关注点不同。微博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附有提醒功能,群里任何成员发言其他人都能收到提醒。如果某一话题只有少数几个人感兴趣,可以通过私聊来交流,避免对其他人造成过多打扰。

  ■ 打“小报告”

  家长聊天,难免谈及学校和老师,也难免对教育制度有异议。切忌当“传声筒”,把聊天内容四下传播,造成断章取义,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本报记者 陆梓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消费解密——鉴证企业的良心·活动专版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家校互动
   第B15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17版:教育周刊/专版
   第B18版:人才
   第B19版:新民俱乐部
   第B20版:市场之窗
   第B21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22版:专版
   第B23版:专版
   第B24版:专版/幸福之门
   第B25版:新民楼市
   第B26版:新民楼市
   第B27版:新民楼市
   第B28版:新民楼市
   第B29版:新民楼市
   第B30版:新民楼市
   第B31版:新民楼市
   第B32版:新民楼市
   第B33版:新民楼市
   第B34版:新民楼市
   第B35版:新民楼市
   第B36版:新民楼市
泡在“家长群”抱团迎对升学季
遇敏感话题全都隐身
广告
新民晚报教育周刊B13泡在“家长群”抱团迎对升学季 2013-04-03 2 2013年04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