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晚报 亲密互动
晚报的工作人员先带领读者来到了四楼的一处办公室,这里就是每天报社总编辑和各部门负责人开编前会的地方,读者们身临其境,进行面对面的分享和互动。新民晚报副总编辑朱大建作了开场白,简要介绍了晚报的特色和此次“开门办报”活动的目的。随后,大家一起观看了对晚报简要介绍的精美短片,许多读者不禁赞叹晚报悠久的历史和它承载的人文内涵,使其成为了许多上海市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接着,大家就开始畅所欲言,共同探讨晚报应该改进的地方和对未来发展的建议。
上午11时许,工作人员带领着读者们由三楼至四楼参观了报社各个部门所在的位置和工作环境,了解了各部门的分工和职责,介绍了整个报纸的出版流程。读者们先来到编辑电脑前观看编辑的排版过程,又在晚报的报纸走廊前驻足观看,然后到新闻采访部门和记者交流、拍照,饶有兴致地边参观边提问。中午时,邀请读者到食堂用便餐。
情系晚报 热情分享
这些读者虽然年龄不同,工作各异,既有30多岁的白领,也有60多岁的退休人员,但都钟情晚报数十载,是晚报的忠实粉丝,热情地共同分享晚报陪自己走过的人生。
徐先生63岁了,他从初中起就开始读晚报,与晚报结下不解之缘。他儿子原本在高中时语文成绩平平,在他的要求下孩子看起了“夜光杯”,后来语文水平就有了很大提高,参加工作后孩子能说会道。由于对夜光杯的痴迷和喜爱,他从2004年开始把每一期的夜光杯版面从报纸上剪下来,装订集结成册,每4年积攒起来的夜光杯版面就能做成一本很厚的线装本。他当场拿出了自制“夜光杯”线装合订本:一本厚实整齐的大册子,封面牛皮纸包裹着的是对晚报满满的珍爱。这每天一页页的积存看似平淡,其实透着对“夜光杯”岁月浸润的温情。他还说,希望以后能把自己所做线装本捐给希望小学的孩子,扩充他们的文化知识,养育祖国未来的花朵。
赵女士退休前是在机关工作的,在职时单位给家里免费订阅的报纸很多,每天都来不及看。但她还是坚持自费订晚报,偶有一次向丈夫和儿子提议:报纸太多了,我们就不订晚报了吧,遭到儿子与丈夫的一致强烈反对。这足以证明晚报在上海人和年轻人心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吴先生30多岁,他第一次看晚报是在1988年,当时虽然是语文老师的要求,但他从翻开晚报的那天起,就养成了每天就算再晚,也必须看完晚报才睡的习惯。这个习惯,一坚持就是28年。有朋友们调侃吴先生读报不够时尚,但他却说他享受晚报印刷的油墨香和翻阅纸质报的阅读过程。
改进晚报 建议中肯
正是由于对晚报深厚的感情,希望晚报越办越好,大部分读者都提出了自己对晚报中肯的建议。例如:有几位希望晚报多开辟可以让读者参与的版面或栏目,加强和读者的双向互动。只有让读者真正参与进来,才能提高读者对晚报关注度,增强吸引力。还有读者觉得,晚报如何在留住中老年读者的同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读报,也是可以突破、改进的方向,如何在时尚、娱乐、体育版面挖掘出更好的吸引年轻读者的亮点,值得探讨。还有,“夜光杯”是晚报的拳头产品之一,如何把它做得更好,刊载更多的好文章,还是有进步空间的。从事与网络媒体相关行业的吴先生也建议,利用新民网加强粉丝们在线上、线下的互动,甚至可以建立一个新民网APP的客户端,拓展自己媒体受众的范围。晚报工作人员都虚心听取了建议,尽量以后在晚报的出版中不断改进,使晚报这深深扎根在百姓心里的大树越长越繁茂。
刘丹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