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炼钢工人。职业的缘故,我和工友们说话做事直来直去。
前不久,正在上班中的小余突然接到怀孕在身的爱人的电话,说肚子痛。小余急了,班长小郑似乎更急,他一个电话打给我:“蒋师傅,小余老婆估计要生了,我们岗位上离不开,你能不能帮个忙?”这可耽搁不得!我工作服都没换,立即驱车把小余送回家,再一起把他爱人送进了医院。
一切都很顺利,只是孕妇早产,奄奄一息的婴儿被救护进了保温箱。初为人父的小余始料不及,他喜眉未展添新愁,这笔不菲的医疗费咋筹集?小余夫妻是外来务工人员,积蓄不多,又没亲人在身边,而眼下借钱都无门啊!
我当时走得匆忙,身无分文,便打电话把小余面临的困难告诉了小郑。下班后,小郑领着班组7个成员赶到了医院,当场决定为小余捐款应急。我帮着记账,最少的捐了300元,最多的捐了500元,大家基本上掏空了口袋。小杨落在最后一个,他反反复复数着钱,有一千多元,咬了咬呀说:“我凑个整数吧。”小郑接过钱,数了5张钞票退给他,跟着说:“你捐这么多,叫我怎么办?”我闻言顿时愣住了!
在单位里(也不是光我们单位),历来捐款,领导捐的要比一般职工多,这是“潜规则”;在班组,班长就是“领导”啊。可小郑说出这样的话,分明就是他自己不想多捐,又不让别人抢了捐款的“风头”。小郑此举,可真不咋的,我打心眼里投出一股鄙视。
当晚,我回家取了一些钱,买了一些婴儿必需品又去医院看望小余夫妻,却看到小郑夫妻也在。我对小郑心里有了成见,不愿与他过多闲扯,寒暄了几句便告辞了。见我要走,小郑对我说:“小杨一个人在这里打工,他老婆又没工作,他们家的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他今天身上带的钱,是他女儿开学要交的学费,假如全部捐了,他回家怎么交代呀?我没直说,是怕伤了他的自尊心。”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诚恳道歉:“对不起!”小郑有点莫名其妙:“我们都是兄弟,大家相互帮一帮是应该的。”原来,他还没看出我对他的误解。
后来,分厂全体同仁又为小余捐了一次款,帮他渡过了这道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