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河捞玉起于何时,现无从知道得很清楚了。据考至迟在3200年前的商代,已有和田玉始入中原。在殷商妇好墓出土的玉器里,发现其中几件小东西用白玉籽料雕成,这大概就是最早玉河捞玉之物证。
汉时西域于阗古国(今和田一带),有玉河捞玉的民俗。“每年秋水涸,国王捞玉于河,然后国人得捞玉”(《晋高居诲使于阗记》)。有学者认为当时捞玉的位置可能在现玉龙喀什河大桥朝上游的那十公里左右的河段。此处河床宽约百余米,河底平坦。秋天河流缓慢,水浅而澈,大片砾石堆裸露,玉籽混杂其间,是捞玉的好场口。历史上新疆地区有玉可捞的河共有十来条,以和田地区的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最出名,而那十公里左右的河段或许就是古代“皇家采玉场”了。于阗国时有法令:“官未采玉,禁人辄至河滨者。”每年秋会举行祭河捞玉典礼。于阗王在众人欢呼下,亲自下河捞玉,此后黎民百姓方得入河捞玉。如同现在浙江象山等渔港每年九月间的祭海开渔庆典。庆典结束,百舸争流,下海捕鱼。
古人相信玉敛聚了太阴之光,在河里是有生命的灵性之物,不易捞得。“凡玉映精光而生,故沿河取玉者,多于秋间明月夜。望河视玉璞堆聚处,其月色倍明亮”(《天工开物》)。当地还有“阴人召玉”之说。就是让“女赤身没水而取者”,如此会阴气相召,“则玉留不逝,易于捞取。”对以上说法意见纷纭。有人说不科学,迷信化。也有人说当是习俗,于阗古国民风淳朴,崇尚自然,女子赤身下河捞玉完全可能。
“和田捞玉春秋贡”。清统一新疆后,于乾隆24年(1759年)在和田设玉石官“哈什伯克”,督办采玉。开始每年春秋采两次,后停春采,秋采仅十五天。《西域闻见录》中记得很明白:在捞玉的河段派两个官员看守,让捞玉技术熟练的二三十人排成一行,并肩赤脚,踏着河床前进。遇有玉石则“脚踏知之”,尔后弯腰捞起,岸上清兵看到了,即击一声锣。清官用红笔在此人名下画个点。捞玉人上岸后,按朱点悉数将玉交官府,看管极严。清代福庆有诗曰:“羌肩铣足列成行,踏水而知美玉藏。一棒锣鸣朱一点,岸波分处缴公堂。”
几千年来,国人沿用这种最原始、最生态的“手工作业”方式在玉河里捞玉。虽是“年年捞玉”,却是“代代有玉”。玉河有玉,玉河才有生命。捞玉全凭脚上功夫。一个有几十年捞玉经验的维吾尔老者如是相告:和田籽玉圆润细滑,碰到脚底时它会说话。
秋高气爽,残阳西照,玉龙喀什河里撒满了捞玉人的点点身影。人们像是在淌水摸鱼,全神贯注,轻手轻脚,犹恐惊动了水中的玉籽。有的只是多带了根铁杆或锹,远处偶而会传来几下清亮的铁石碰击声,像是诱鱼的梆子。玉河捞玉是人与玉的娓婉对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一直是、也许应该永远是宁静的。人们浅捞轻挖,恰似诗的浅吟低唱,宛如一幅清丽淡雅的水墨画。
多年前,玉龙喀什河曾演绎过一场十分壮观的捞玉图。近千名汉子在河里排成数行,赤脚踏玉,进行地毯式拉网搜寻,岸边观者甚众。据说此拨人马受雇于某珠宝公司,一连数日,收获甚微。孰料不几年,这条河里却上演了一场竭泽而渔、机器轰呜的挖玉大战……
玉河捞玉图从此掩上画卷,成为中国玉文化史册中难以忘怀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