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冬瓜为什么姓冬,有个传说十分有趣:神农爱民如子,培育
了“四方瓜”———东瓜、南瓜、西瓜、北瓜,并命令它们各奔所封的地方安心落户,造福于民。结果,唯有东瓜拒不服从派遣,它说东方海风大,生活不习惯。神农只好让它换个地方,可是,派到西方,它嫌沙多;派到北方,它怕寒冷;派到南方,它畏炎热,不得已,它最后还是去了东方。神农氏看到东瓜回心转意,便高兴地说:“东瓜,东瓜,东方为家。”东瓜立即答道:“是冬瓜不是东瓜,不管身处何方,那里都是我的家。”神农氏说:“冬天无瓜,你却喜欢叫冬瓜。愿意四海为家,就遂了你的愿,就叫冬瓜吧。”
民间就是有智慧!一个通俗的故事,把事情说得清清楚楚了。
可能因为冬瓜外表戆头戆脑,不招古代名诗家之待见,有关它的诗句特别少,而且以和尚写的为多。那些诗虽然写得不咋样,倒是有点禅意,比方宋释师范《偈颂七十六首》:“去年不在家,虚过重阳节。今年既在家,须要强施设。淡水煮冬瓜,真个滋味别。不知滋味者,却似嚼生铁。”冬瓜的滋味如何,高人和俗子感受是那么的不同。
比较奇怪的是,和尚们都喜欢在冬季吃冬瓜,有诗为证:宋释道行《颂古十七首》:“枯树云弃叶,凋梅雪作花。击桐成木响,蘸雪吃冬瓜。长天秋水,孤鹜落霞。”又,宋释如珏:“如何是佛烂冬瓜,咬着冰霜透齿牙。根蒂虽然无窖子,一年一度一开花。”难道宋代的时候,冬瓜就是冬天的“时蔬”?
袁枚《随园食单》冬瓜条中说:“冬瓜之用最多。拌燕窝、鱼肉、鳗、鳝、火腿皆可。扬州定慧庵所制尤佳。红如血珀,不用荤汤。”袁枚是老饕加大厨,自然不会错,可是普通老百姓(尤其是苏浙沪一带)很少这样吃法,较多的是在夏季烧冬瓜扁尖汤(经济条件好的放些火腿,略差的放咸肉,再不济则放虾皮)。冬瓜汤是夏季餐桌的妙品,它之所以受欢迎,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元素等是个因素;中医认为它有许多药理功能,最明显的是消暑解热、利尿消肿,这在夏秋季节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还有一点,冬瓜汤看上去非常清新质朴,与人们在盛夏希望求得宁静、淡泊的心态十分契合。
冬瓜也可以炒着吃。以前在单位食堂用餐,若是红烧冬瓜,则提不起兴致,若换作清炒冬瓜,点的概率就非常大了。为什么?说不出,只觉得冬瓜的烹饪应该不放酱油,保持原生态为佳。
扬州狮子头是扬帮名馔,虽然做功道地,厨子已把油腻气息降到最低,但由于一个实实在在的肉丸子放在那里,难免让人联想起“脂肪”。高明的厨师会不失时机地放几颗从冬瓜肉上剜下做的小丸,再加几片竹荪,端上桌,小桥流水,素雅文静,心情立马为之闲适从容,不急不躁起来。
冬瓜盅为广东传统名汤:把冬瓜的棉絮状的内瓤挖空,仿佛一具用来盛食材的“盅”,里面可放火鸭丝、虾仁、鸡肉粒、瑶柱、鹅肾、蟹肉、冬菇等,放在炖锅内蒸几个小时,荤素交融,相得益彰,然后便可大快朵颐,这是常见的一种。另有一种叫海鲜冬瓜盅,内容为虾仁、带子、花胶、鲍鱼、蚝肉、干贝、蟹肉、海参等,冬瓜原是寡味的蔬菜,但吸收能力很强,海鲜的鲜味渗透到冬瓜肌体里,形成一种独特的清香;如在冬瓜盅里净放淮山药、白果、莲子、冬菇等,那就是素冬瓜盅,是素食者钟爱的一道素食。冬瓜盅很像佛跳墙,它的优势在于冬瓜不仅仅是器皿,还是食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再加上厨师在冬瓜上进行雕刻,形成生动的纹饰和图像,富有艺术感,格外讨人喜欢。有的餐馆常常是一个大冬瓜盅往桌子上一放,便“丰俭由君”了。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不能使人享尽冬瓜“脂肪”部分所蕴藏着的“精华”———谁会在众目睽睽之下,动作幅度很大地做着“挖墙脚”的勾当呢!我最欣赏的是,上海富豪环球东亚酒店里面有个中餐厅,专供一种小巧玲珑的冬瓜盅(体积略当于一个小型黄金瓜),老少无欺,每人一个。丰富的内容,精美的雕刻,给食客提供了善始善终可能。只是,那样小的冬瓜,从何寻觅?
冬瓜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尝的平常蔬菜,然而有一类冬瓜可能知者甚少,尝者更少,那便是宁绍地区的“臭冬瓜”。把冬瓜切成10厘米左右块状,焯成八分熟,冷却,上盐,分层装入甏内,加入臭卤,封口,置放于阴凉处,半月后即可食用。其味比臭豆腐更刺激,浙东人无此吃饭不香,外乡人多半不敢领教。
作为蜜饯,糖冬瓜(冬瓜条)并不很出风头,可是它用在糕点上(如八宝饭、松糕)却是大概率的事,许多人即使把它吃到嘴里也不清楚这是什么,也难怪,它就是个跑龙套的。
我看过一篇文章,说是超市里卖的白瓜子,就是冬瓜子做的,这使我很吃惊。我小的时候,好奇心很重,没零食吃,就炒西瓜子、南瓜子,后来寻思:既然西瓜、南瓜的子可以炒来吃,为什么冬瓜不能呢?于是尝试,几次下来,彻底绝望,硬得根本无从下口。根据目前我不完全的检索结果表明,所谓白瓜子,不是冬瓜子,而是倭瓜(南瓜)和西葫芦的子。冬瓜的子确实可以食用,但不是作为炒货。
临末,给读者诸君提供一则口语教材。练好了,不光口齿伶俐,而且对冬瓜的认识也见长哦:
东门童家门东董家/童、董两家/同种冬瓜/童家知道董家冬瓜大/来到董家学种冬瓜/门东董家懂种冬瓜/来教东门童家种冬瓜/童家、董家都懂得种冬瓜/童、董两家的冬瓜比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