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全都花落名校
在今年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上海七宝中学学生彭晓韵的课题《以蛋白质为骨架构建具有核磁造影和荧光成像双功能的探针材料》,控江中学温昊同学的课题《无喉者人工鼻及发音装置的初步研制》,延安中学赵梓安、周枫、赵颖恺同学的课题《重金属铜污染水体及其修复对鲫鱼生长影响的初探》获得了一等奖。
这也是近几年来本市获得一等奖数量最少的一次。在2010年的第25届创新大赛上,上海获得了5个一等奖。前年的26届创新大赛,上海获得了4个一等奖。去年本市获得的一等奖更是多达7个。从2000年以来本市参加全国创新大赛的情况看,几乎年年都有普通中学甚至民办中学获得一等奖,而今年却没有出现这样的“遍地开花”。
顶尖学校成“英才”大户
就在今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赛前不久,中国科协发布了“2013中学生英才计划”入围名单。该计划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大学科类别,旨在通过支持著名科学家指导中学生开展科学探究项目,激发中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兴趣,进而发现一批具有科学潜质的优秀中学生,并探索建立高校、科研机构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与工作机制。
北京、上海等15个城市,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9所高校列入试点名单。但本市的全部90名“英才计划”候选高中生名单,也多少有些出人意料,顶尖名校再度重新“洗牌”。上海中学是入围“大户”,共占了22个名额,名列第二位的七宝中学占了20名,华东师大二附中占了17名,交大附中有11人入围,复旦附中有2人入围。
“创新”难与高考脱钩
虽然“英才计划”主办方强调要把握培养活动的去功利化原则,不得与招生政策挂钩,但参加试点的高中和高校其实都心知肚明,入围的学生将来极有希望在所对应培养的高校占得一个自主招生面试机会。而全国创新大赛一等奖不仅获奖难度大,高考时也只有20分的加分优惠,比不上入选了高校自主招生后,只需高考达一本线来得“实惠”。这或许恰是“英才计划”这项活动比一般的科技大赛更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有业内人士指出,像“英才计划”这样其实是为高校遴选优秀生源的活动,绝大多数学生出自市级示范性高中,是正常现象。这次入围的90名学生,仅有3人来自非市级示范性高中。因为在前期的中考及高中自主招生中,“优秀生”几乎都被示范性高中网罗干净了。但在考验学生动手能力、创意思维的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奖者完全出自所谓的“重点中学”和“名牌小学”,就显得与当下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和教育均衡化不太合拍了。
事实上,从历年的高考来看,非“重点”学校要想在考试成绩上取得突破是不太现实的,而在各种创新大赛、文体比赛上与“重点学校”一争高下,则有很大提升空间。这其实也是在考量办学者的理念与胆略。本报记者 王蔚